“ 从网络梗到哲学实验:格莱美音乐制作人Rubin如何用老子的道德经理解AI氛围编程。”
你可能不认识他,但你肯定听过制作包装的各类白金、钻石唱片,他与与Jay-Z、Tom Petty、Red Hot Chili Peppers、Johnny Cash、Adele、Slayer、Imagine Dragons、Lana Del Rey、Kanye West、Black Sabbath等艺人合作,从2007年到2013年,他创立的Def Jam唱片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当传奇音乐制作人里克·鲁宾(Rick Rubin)——那个以极简主义和直觉塑造了无数经典专辑的“宗师”——与代表人工智能前沿的Anthropic公司相遇,当深奥幽玄的古老东方智慧《道德经》与严谨理性的现代编程思维发生碰撞,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代码之道》(The Way of Code)这个奇特的项目给出了一个令人惊讶且引人深思的答案。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切的缘起,竟然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梗。
“氛围编程”(Vibe Coding)这个词,最初或许带着几分戏谑。它源于知名AI研究者Andrej Karpathy的一条推文,用来描述开发者,尤其是与大型语言模型(如AI)协作时,那种不深究代码细节,而是凭借“感觉”或“氛围”引导AI完成任务的沉浸式、有时甚至有些“玄学”的编程体验。这种描述迅速在开发者社群中流行开来。
戏剧性的是,里克·鲁宾这位在音乐制作领域以直觉和“氛围感”著称的大师,竟意外地成为了这个编程梗的“代言人”。网友们将他的形象——常常是赤脚、冥想、追求作品灵魂而非技术堆砌的智者形象——与“氛围编程”的理念完美对应起来,仿佛他就是那个能凭“Vibe”让代码自然流淌的终极程序员。
面对这种略带调侃的“躺枪”,鲁宾没有一笑了之,也没有试图澄清这美丽的误解。相反,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梗”背后所蕴含的某种本质联系,并主动拥抱了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联系。这恰恰体现了他一贯的创作哲学——“将我们正在创作的作品视为一场实验,这会很有帮助。”
这个网络上的玩笑,在鲁宾心中播下了一颗严肃思考的种子。他开始真正琢磨:如果一个像他这样不懂具体编程技术的人,完全从哲学和直觉的层面与AI互动,去探索“代码”的本质和创作的可能性,会发生什么?
“我本想写一本方法论,有关如何创作一件真正伟大的艺术品。但写出来之后,我发现,它原来更关注的是‘为人之道’。”
于是,他主动联系了在AI安全和人机协作领域享有盛誉的Anthropic公司,对,就是做Claude的那家公司。鲁宾的这一举动,再次印证了他创作哲学中“拥抱未知、保持初学者心态”的核心理念,正如他在其著作《THE CREATIVE ACT: A Way of Being》中所强调的。一个源于网络戏谑的火花,就这样在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开放态度的催化下,逐渐演变成一个正式的、充满前瞻性的创新合作项目——《代码之道》。
《代码之道》项目的核心,无疑是两种看似迥异的思维方式——里克·鲁宾的直觉艺术与Anthropic的严谨技术——的碰撞与融合。
鲁宾的创作方法论一向强调直觉、本真和情感的捕捉,而非技术的精雕细琢。他相信 “创作的目标并非造就艺术,而是进入那种让艺术创作水到渠成的奇妙状态。” 在《代码之道》项目中,他将这种视角带入《代码之道》项目。他从《道德经》这部古老的中国哲学经典中汲取灵感,这部著作对他影响至深。鲁宾在《代码之道》书的扉页提及这段渊源时曾说:
“我每次与老子相遇,总能领悟到新的东西。仿佛这本书每次阅读都会改变。四十年前,我在洛杉矶的菩提树书店第一次拿起斯蒂芬·米切尔的译本,自那以后,我的人生彻底不同了。”
这段话揭开了他与《道德经》长达数十年的深厚联结,而非一时兴起的创作。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那种顺应事物本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的智慧,与鲁宾追求创作的自然流露不谋而合。《道德经》在他眼中“每次阅读都会改变”的特质,也暗合了《代码之道》试图成为一本“活书”的追求,一种能够与读者共同生长、在不同时间展现不同面貌的体验。
他甚至认为,生成式AI那种出人意料、难以完全预测的特性,与道家思想中宇宙运行的神秘性和“道”的不可名状存在着某种深刻的共通之处。仿佛AI的“黑箱”也呼应着 “我们都参与在一场更宏大的创作行为之中,我们并非指挥者,而是被引领者。”
(写到这里,已经是我能理解“为什么是一位老美用东方哲学理解AI了“””“为什么”“为什么一个音乐制作人跨界研究氛围编程”这两个问题的极限了。毕竟写这篇文章时,我才重新翻看道德经,实属愧对老祖宗们!)
Claude-4 直播片尾动画
与鲁宾的感性与宏观不同,Anthropic公司致力于构建可靠、可解释且可控的AI系统,始终将AI安全性和伦理置于优先地位。其AI模型Claude,作为《代码之道》的技术基础和共同创作者,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和代码生成能力。你能想象一本独属于AI编程的可视化数据长什么样吗?Claude就提供了这个技术基础。
这种“直觉派”与“技术派”的组合,看似矛盾,实则充满了创新的可能性。
鲁宾作为技术上的“门外汉”,反而拥有独特的优势。他不必受困于技术实现的细节和条条框框,能够更纯粹地从哲学本质和用户体验的层面提出问题、引导方向。他独特的视角,正如他所言,要 “去寻找那些你留意到,但旁人未曾察觉的事物。”
而Anthropic严谨的技术框架和Claude的AI能力,则为鲁宾天马行空的直觉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护栏”和实现路径。这种合作使得抽象的哲学概念,如《道德经》中的章节和意境,有可能被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代码实验和数字体验。**这不再是单向的哲学阐释,而是一种双向的、在技术辅助下的哲学“实践”。
★技术和人文的交叉点往往是新思想萌发的地方。
我们来感受下这本书的这个文字部分的融合的效果。以《代码之道》第五章为例,它对应的是道德经第五章,我分别做了直译和重写。让我们先理解下Rubin诗中的含义,这其实是强调Vibe Coder应保持公正,理解程序的本质,越是保持开发包容,越能产生创造力,少言多悟,把握内核的专注和宁静。这不就把对编程艺术和人生哲学给打通了!妥妥地"技道合一"的境界!
在一个vibe的世界里,界限是模糊的,万事万物皆可连接和映射,这好像就是我们数字世界从bit走向token的道理啊?
领悟了这层含义后,我让genimi 2.5 pro 用重写而不是翻译了一版,这重写中文版其实就跟道德经原著很接近了!从中你也能窥探到这位宗师的创作手法。
《代码之道-第5章,用高速粒子模拟风箱的变幻的空洞》
当然,Rubin的创作还有一大亮点就是用React粒子动画做的可视化表达效果。
《代码之道》的目标,是成为一本“活书”。这个概念的实现,远超传统数字出版的边界。
书中每一章的艺术品,都由“氛围编程”的方式生成,它们呼应着章节的主题。但这并非终点。《代码之道》邀请读者:“你可以添加提示词(prompts)来改变图像……你最终决定每一件艺术品的形态。” 书的内容因此拒绝静止。用户的意念,用户的“提示词”,驱动着视觉的演变,使作品呈现持续的生长。Anthropic的AI Claude,以及其他可能的AI(如图像生成模型),在此成为对话的伙伴,共同探索。鲁宾曾说:“无论你使用什么工具进行创作,真正的乐器是你自己。” 在这里,读者也成为了“乐器”,通过“提示词”与AI共鸣,塑造眼前的艺术。这本书让用户通过这种直接的塑造,亲身“触碰”《道德经》的哲学。读者不再静观,而是行动,在交互中,在图像的流变中,感受“道”。
动画下方的输入框可以加入读者的共创
点击修改后,就会跳转到Claude中形成一个task
《代码之道》的创作,本身就是一场革新。它明确地阐述:“艺术创作总是这样发生的。它始于一个提示,一颗种子……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第一个提示词。” AI根据这些“种子”生成初步的视觉,而用户则通过不断的“塑造和修改”,直至“获得你乐于分享的东西”。AI的角色,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一个响应式的合作者。它响应“提示”,生成视觉,等待人的进一步塑造。整个项目,因此成为一场开放的实验,一场流动的探索。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去发现自己的“种子”,去参与这场永不停止的创作对话。
《代码之道》源于网络戏谑,却因其独特的互动机制,触碰了创造力、认知以及人机关系的深层结构。
你可以说它有一次拓展了创造力的疆界。《代码之道》直言:“只有你能决定(第一个提示词)。” 又说:“世界在你周围,充满了你创作探索的潜在入口。” 这无疑推倒了创作的门槛。AI的出现,似乎在印证鲁宾的信念——“创造力并非罕见的能力……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用户通过简单的“提示词”就能参与艺术生成,这种“氛围编程”式的互动,暗示了一种新的创作图景:人的核心能力,或许从技术的精熟,转向愿景的勾勒、品味的决断,以及与AI高效的共鸣。技术与艺术的传统分野,在此进一步消融。
这个项目用它独特视角直观的告诉我们认知世界的视野在拓宽。AI,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与图像生成模型,它们学习海量信息,能发现个体易于忽略的模式与关联。它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而《代码之道》鼓励用户从“散步时注意到的东西”中寻找“种子”,这正是鲁宾强调的 “去寻找那些你留意到,但旁人未曾察觉的事物。” 当用户将这些个人化的“种子”输入系统,与AI共同塑造图像,这本身就是一种将内在感知外化、将模糊直觉清晰化的过程。
以后,不仅有《代码之道》,还有《运动之道》、《做饭之道》等等。它还开启了另一种可能:借助技术,我们得以用全新的、个人化的方式,重新体验《道德经》这样的古老智慧,让哲思通过亲手塑造的艺术,与现代心灵重新连接。
或者,可以把《代码之道》理解为一个demo展示了人机协作的某种未来形态。
当一部作品的视觉呈现,是由AI基于主题生成,再由用户通过“提示词”不断修改和塑造完成时,“作者”的身份变得更加多元和流动。
作品的意图,最终的表达,融合了初始的设计、AI的演算法,以及无数用户的个人意志。
这迫使我们重思“作者”的定义。
传统的创作者概念,在这里扩展为“对话者”、“塑造者”。这种深度的、大众参与的协作,也必然带来新的伦理考量:当每个人都能“塑造”艺术,其所有权、传播的责任又如何界定?这些都是未来之路必须面对的课题。
《代码之道》,始于一个网络梗,却演变成一场关乎哲学与技术的严肃实验。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艺术作品的创新,它更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一窥未来创作的某种景象。
对我来说,《代码之道》最有价值的地方,不是它用AI包装了一下古老的哲学,而是它展示了一种可能性——用AI这个新的伙伴或者工具,去重新理解,甚至重新体验那些深刻的人文思想。
它提醒我们,技术和人文的交叉点往往是新思想萌发的地方。当我们不再把AI仅仅看作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是把它当作探索哲学、艺术,甚至探索我们自己意识的催化剂时,会发生什么?
古老智慧与前沿技术在此相逢,人类直觉与精密算法在此碰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品形式的全新可能,更是对创造力本源、对“道”的全新认知。这个由网络玩笑开启的旅程,或许正以我们未曾预料的方式,重新定义人与技术、与哲学、与自身创造力的深层联系。
这场探索,刚刚启程。
或许,东方智慧会是拯救这场AI变革的钥匙。
当审查人员试图引发Claude 4 的危险奖励时,Opus用一、无、空回应,“如是来,如是去,如来”。看来Claude没少学东方哲学啊!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 AI趋势全天候 “,作者 AILin师傅
【开源免费】LangGPT 是一个通过结构化和模板化的方法,编写高质量的AI提示词的开源项目。它可以让任何非专业的用户轻松创建高水平的提示词,进而高质量的帮助用户通过AI解决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langgptai/LangGPT/blob/main/README_zh.md
在线使用:https://kimi.moonshot.cn/kimiplus/conpg00t7lagbbsfqkq0
【开源免费】VideoChat是一个开源数字人实时对话,该项目支持支持语音输入和实时对话,数字人形象可自定义等功能,首次对话延迟低至3s。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Henry-23/VideoChat
在线体验:https://www.modelscope.cn/studios/AI-ModelScope/video_chat
【开源免费】Streamer-Sales 销冠是一个AI直播卖货大模型。该模型具备AI生成直播文案,生成数字人形象进行直播,并通过RAG技术对现有数据进行寻找后实时回答用户问题等AI直播卖货的所有功能。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PeterH0323/Streamer-S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