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开发者开始吐槽和弃用 Cursor。
Stately.ai 的工程师 David K 用一张图形象展示了自己最近使用 Cursor 的心情:
他的帖子下面几乎都是开发者们附和的声音:
“没错。我设法多少摆脱了一些这种情况,不光靠‘威胁’模型,还有来回切换模式。”VibeCraft 工程师 Carlos Galarza 说道。
Web 工程师 Tom Byrer 吐槽道,“我让 Cursor 使用某个仓库的最新版本,它却安装了一个 6 个月前的版本,漏掉了 60 个更新。我发给它 GitHub 仓库链接,结果它用了 4 个月前的版本。我发了 NPM 项目的页面链接,它还是用了 4 个月前的版本。”
实际上,“TeaPotential2110”在 1 个月之前就发了长文控诉 Cursor,其经历反映了 Cursor 的各种问题:暗中限额、模型不稳定等。在其看来,是 Cursor 的商业决策失去了社区信任,导致用户流失。
我从 2024 年中开始一直在使用 Cursor,因为在它表现最好的时候,真的就像一个永不疲倦的编程搭档。然而,经过一整年不断、悄无声息的套餐更改,以及始终以“你付出更多、得到更少”结局收场的用户试验,我对它的信任已经彻底破灭。
以下是我至今为止的使用历程,全部来自我的账单记录和客服邮件:
与此同时,官网也悄悄删掉了 200 美元 Ultra 套餐的“无限”标注。但 Cursor 的帮助文档没有更新,官方也完全没有任何说明。Reddit 的 r/Cursor 版块和 Discord 中揭露这些变动的帖子一直被删,我发的两篇帖子都是几分钟内就被移除。
技术层面也变差了。 每次降级之后,模型的稳定性都在下降:它更容易中途卡住、丢失上下文、漏步骤,导致我不得不一直重新给提示。上周日下午,我进行了一次非常轻量的重构,原本旧版 Pro 完全可以轻松搞定,但现在系统却提示我本月额度已经快用完了。而这两周我就是按往常习惯使用的。去年这个时候,我用原版 Pro 每月还剩下约 300 次请求。要么是用量统计有问题,要么新的上限远低于宣传内容,不管怎样都让人觉得非常可疑。
就连营销也完全变成了“障眼法”。 现在他们在宣传 Pro+ 的“3 倍配额”、Ultra 的“20 倍配额”,但到底是 3 倍还是 20 倍?他们根本不会告诉你基准是多少。如果 Pro 的上限早就被偷偷降低了,那么乘几倍根本没有意义。把基础套餐搞得模糊不清,就可以任意定价,而用户没有任何硬数据可以核实。这怎么看都不像是什么“忘记更新文档”的疏忽,更像是有意推动用户升级的商业策略。
这就是“VC 剧本”的快速播放版:一开始很慷慨,积累用户好感,然后不断收紧服务,最后把新套餐包装成解决自己制造的问题的“解药”。Spotify、Netflix、YouTube 用了五年才这么干,而 Cursor 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五轮涨价与功能削减,迅速耗尽了社区的信任。
法律方面,在英国和许多其他司法管辖区,将服务宣传为“无限”但实际暗中设置硬性上限,可能违反消费者保护和虚假宣传法规。如果用户为某项功能付费,而你在合同期中途没有明确告知或退款的情况下强行移除,这可能涉及违约和不公平交易行为。我不是律师,但我不会对监管机构(或集体诉讼律师事务所)最终介入感到意外,尤其是现在涉及到了真金白银和生产代码的层面。
我不介意为一个优秀的工具付费,但我介意在毫无通知的情况下,付了钱后功能被砍。我更不能接受的是:两周前你还在销售页面承诺“无限使用”,现在却告诉我快用完了。而且什么公告也没有,文案悄悄修改,社区帖子被删……这一切完全无法让人建立信任。
“我曾很愿意宣传为 Cursor 付费,但现在我只觉得自己被骗了。”TeaPotential2110 说道。
资深开发者王晨(化名)向 InfoQ 表示,很多用户抱怨 Cursor 变难用了、费用高了,这背后反映了 AI 工具商业化探索的普遍困境。近期,Cursor 调整了其定价和用量限制策略,从过去相对宽松的请求次数改为更模糊的速率限制,导致许多用户感觉在未被明确告知的情况下服务质量下降、甚至被“降智”。当用户达到一定用量后,模型响应会变慢或质量下降,这被认为是引导用户升级到更高价套餐或按量付费的手段。这种体验上的落差和不透明的计费模式,是导致用户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VS Claude Code?
像 TeaPotential2110 这样对 Cursor 不满的开发者们,有的选择转向了 Claude Code。
“我用 Cursor 已经 1 年 4 个多月了,昨天刚取消订阅。现在我全面转向 Claude Code 来提问和使用智能体,使用 OpenRouter(包括 Qwen 3 Coder、Kimi K2 等)来处理内联操作和代码补全。”高级解决方案工程师 Jacob Wolf 说道。
独立开发者、20k stars 开源项目 Qwerty Learner 作者 Kai 在 x 上也分享了自己从 Cursor 转向 Claude 的经历:
开了 Claude max。路径大概是:Cursor 到期了 => 试试 Claude Code 吧 => 开了 20 刀的 pro 会员 => 怎么这么强,爆炸强 => 狂用,然后 reach limit,告诉我等六个小时后才能用 => 尝试第三方其他模型,不如 Claude 好用 => 一边骂一边花 100 刀开会员。
他还明确称,(Claude Code)“比 Cursor 强 10%~30%,特别是在长时间和大规模任务上。”
不过,作为企业应用方,瑞翔(化名)对 InfoQ 表示,其现在用的还是 Cursor,但指定了 Gemini 模型。“这此基础上会觉得 AI Coding 又进化了,Cursor + Claude 模型的效果反而不好。”
有趣的是,根据 AI 战略主管 Peter Gostev 的帖子,Anthropic 收入主要来自 API,其中主要依赖编程相关应用,其两大客户之一就是 Cursor,另外一个是 GitHub,两者为其贡献了 14 亿美元的收入。此外,Anthropic 目前通过 Code Claude 已经实现 4 亿美元的年收入,而这比几周前翻了一倍。相比之下,OpenAI 在消费者和企业订阅收入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瑞翔指出,“费用高的问题在企业侧不存在,因为相对于成本,带来的收益更大。另外,Claude Code 对国内支持很不好,个人黑科技使用还行,企业侧我们还没找到很好的模式去使用。所以我们选择的还是 Cursor。”
瑞翔表示,AI 编程工具的核心还是帮助开发者解决问题,即理解开发者意图、理解复杂业务系统,然后能编出高质量代码。花里胡哨的功能,比如 Cursor 出的 Agent 模式侵入性太大,没有意义。
王晨个人则更倾向于组合使用这两款工具,而不是在它们之间做“非黑即白”的选择。
“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 AI 编程辅助哲学,各有千秋。”王晨表示,最佳实践是“组合拳”:用 Cursor 进行日常开发和问题定位,遇到需要大规模重构或系统设计的难题时,切换到 Claude Code 来“攻坚”。
“总结来说,我的感受是:处理大型、复杂的任务时, 我首选 Claude Code,因为它强大的上下文理解能力和自主规划能力能大幅减少心智负担。对于日常编码和快速迭代, 我会使用 Cursor,因为它无缝集成的体验让编码过程更顺滑。”王晨说道。
不过,对于国内开发者而言,选择 AI 编程工具时,除了性能,高昂的订阅费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在王晨看来,国内开发者对这些高价海外工具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分化。
在一端,是少数派的技术发烧友、前沿探索者,以及那些在跨国公司工作或承接海外项目的开发者。他们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订阅 Cursor 或 Claude Code。对他们而言,追求的是生产力工具链的极致性能和最前沿的体验。如果一个月多花一两百块钱,能换来每天节省一两个小时的开发时间,或者能解决一个棘手的技术难题,这笔投资是完全值得的。他们更看重工具带来的绝对价值,而非价格标签。
但在另一端,是更广大的开发者群体,包括学生、初创团队和大部分国内企业的工程师。对于他们来说,选择则务实得多。面对高昂的订阅费和不稳定的网络访问,国产 AI 编程工具正成为越来越主流的选择。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首先是成本,国内的产品要么免费,要么成本极低,这对于控制研发预算至关重要;其次,这些国产工具的性能正在飞速追赶,尤其在中文语境和国内特定的开发场景下,它们的表现可能更“接地气”。当一个免费工具能完成 80% 甚至 90% 的工作,并且性能还在不断迭代优化时,付费去追求那最后 10% 的极致体验,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
业内很多人都认为 AI 编程产品的核心还是在于大模型,而 Cursor、Claude Code 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来源于大模型。
王晨表示,Cursor 本身不拥有底层大模型,它需要向 OpenAI、Anthropic 等公司支付高昂的 API 调用费用。之前每月 20 美元的 Pro 套餐,对于重度用户来说,其 API 成本可能远超这个价格,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烧钱换增长”模式。随着用户量激增,成本压力必然迫使它调整定价策略,试图找到盈利的平衡点。但这种调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像现在这样引发用户反弹。
“如何在 API 成本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重建用户信任是 Cursor 眼下的核心挑战。”王晨说道,Cursor 正处在一个艰难的转型期。它必须从“不计成本提供优质体验”的初创阶段,过渡到“可持续经营”的商业化阶段。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但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资本支持,如果能妥善处理好用户关系和商业模式,未来依然可期。
王晨指出,Cursor 获得了巨额融资(A 轮融资 6000 万美元,后续更是传出高达 9 亿美元的新融资),估值飙升至 90 亿美元以上,这说明资本市场对其技术和赛道依然高度看好。雄厚的资金可以支持它进行技术研发,甚至开发自己的模型以摆脱对上游的依赖,这可能是其长期发展的根本出路。
当前 API 成本和用户体验之间的矛盾,可能并不只是 Cursor 在面临的困境。
“Agent 的所谓领先经验和技巧,在模型的 tokens 面前,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职业工程师 LinearUncle 说道。
TextQL 创始人 Ethan Ding 在前几天发文称,任何采用“固定费率 + 高 token 消耗实用功能”的创业公司,基本都已处在“枪口之下”。
虽然每一代 Frontier 模型的单价并没有变得更高,但更糟糕的是,它们消耗的 token 数量绝对达到了核级。强化学习和推理时算力的大爆发,让 AI 能完成的任务时长,每 6 个月翻一倍。以前只返回 1,000 个 token 的任务,现在能返回 100,000 个。
为此,Ethan 算了这样一笔账:
ChatGPT 以前是一句话一句话地回复问题。现在,Deep Research 模式会花 3 分钟规划、20 分钟阅读、再用 5 分钟来重写一份报告,o3 模型甚至会跑上 20 分钟,只是为了回答一句 “hello there”。
一次 20 分钟的 Deep Research”运行成本大约是 1 美元。如果到了 2027 年我们有了可以连续运行 24 小时还不“跑题”的智能体,假设前沿模型价格不变,那一天的运行费用约是 72 美元。每天、每位用户,而且还能异步并发运行多个智能体。届时,我们将会成批调度整支 AI 员工舰队,同时并行处理各种任务,这意味着 tokens 的疯狂消耗。
20 美元 / 月的订阅费根本撑不起哪怕一个用户每天只跑一次 1 美元的 Deep Research,但这正是大家在飞速奔赴的方向。
Ethan 指出,这可能导致 Windsurf 等创业项目因“算力空头挤压”而被迫“平仓”。
Anthropic 曾尝试破局:200 美元 / 月起步(而 Cursor 是 20 美元),以便有更大的缓冲区延迟“失血”时间;按负载自动切换模型,当请求多时就从昂贵的 Opus(75 美元 / 百万 tokens)切换到便宜的 Sonnet(15 美元 / 百万 tokens),阅读类任务则用更轻量的 Haiku;把一部分处理下放到用户设备。
尽管工程层面已做得很不错,但依然无法阻止 token 消耗失控,最终 Anthropic 不得不取消无限量套餐。上周,我们也报道了 Anthropic 已经对 Claude Code 的付费用户做了每周使用限制。 其中,Max 订阅用户需在超出限额后按标准 API 价格额外购买使用额度。
AI 编程工具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竞争的焦点正从单一的“工具功能战”迅速升级为“模型能力战”与“生态平台战”的立体化竞争。
王晨表示,在当前阶段,一个 AI 编程工具若想脱颖而出,必须在以下四个维度上构建综合优势:
Ethan 则从商业模式方面指出了三种可能的出路:
对于 AI 编程工具市场的未来发展,王晨表示将将呈现以下几个显著趋势。
首先,向智能体演进。未来的工具将不再是被动的代码助手,而是能够主动理解需求、分解任务、编写代码、运行测试甚至进行调试和部署的半自主或全自主的“AI 开发者”。这将从根本上重塑软件开发的流程。
其次,多模态交互成为新常态。开发者将能够通过自然语言、产品设计稿(图片)、流程图甚至语音来描述需求,AI 工具则能直接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这种“所见即所得”的编程范式将极大地降低开发门槛。
再者,模型与云平台提供商掌握主导权。拥有顶尖自研大模型的公司(如 Anthropic、Google、OpenAI)和大型云服务商(如 Microsoft Azure、AWS)将凭借其在底层技术、计算资源和开发者生态上的绝对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将定义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
然后,企业级市场成为终极战场。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安全性的提升,AI 编程工具的采购将从开发者个人行为转向企业行为。能够提供私有化部署、与企业内部系统深度集成、满足严格安全合规要求的解决方案,将在企业级市场中赢得最终胜利。
最后,“封装”工具的生存之道:差异化与垂直化。对于类似 Cursor 这样的“模型封装”工具而言,未来的生存空间在于寻找差异化的价值定位。它们必须超越简单的 UI/UX 优化,向更垂直的领域深耕,例如:成为专为 AI Agent 开发者设计的集成工作流平台、构建独特的开发者知识管理系统,或者为特定行业(如金融、医疗)提供定制化的编程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护城河。
参考链接:
https://x.com/petergostev/status/1952471173515645128
https://www.reddit.com/r/cursor/comments/1ltcer7/cursors_stealth_bait_and_switch_from_unlimited_to/?
share_id=uczOgPAQhwMrPlciO13do&utm_content=1&utm_medium=android_app&utm_name=androidcss&utm_source=share&utm_term=1
https://ethanding.substack.com/p/ai-subscriptions-get-short-squeezed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InfoQ”。
【免费】cursor-auto-free是一个能够让你无限免费使用cursor的项目。该项目通过cloudflare进行托管实现,请参考教程进行配置。
视频教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TKge6E7u/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chengazhen/cursor-auto-free?tab=readme-ov-file
【开源免费】Browser-use 是一个用户AI代理直接可以控制浏览器的工具。它能够让AI 自动执行浏览器中的各种任务,如比较价格、添加购物车、回复各种社交媒体等。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browser-use/browser-use
【开源免费】字节工作流产品扣子两大核心业务:Coze Studio(扣子开发平台)和 Coze Loop(扣子罗盘)全面开源,而且采用的是 Apache 2.0 许可证,支持商用!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coze-dev/coze-studio
【开源免费】n8n是一个可以自定义工作流的AI项目,它提供了200个工作节点来帮助用户实现工作流的编排。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n8n-io/n8n
在线使用:https://n8n.io/(付费)
【开源免费】DB-GPT是一个AI原生数据应用开发框架,它提供开发多模型管理(SMMF)、Text2SQL效果优化、RAG框架以及优化、Multi-Agents框架协作、AWEL(智能体工作流编排)等多种技术能力,让围绕数据库构建大模型应用更简单、更方便。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eosphoros-ai/DB-GPT?tab=readme-ov-file
【开源免费】VectorVein是一个不需要任何编程基础,任何人都能用的AI工作流编辑工具。你可以将复杂的工作分解成多个步骤,并通过VectorVein固定并让AI依次完成。VectorVein是字节coze的平替产品。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AndersonBY/vector-vein?tab=readme-ov-file
在线使用:https://vectorvein.ai/(付费)
【开源免费】AutoGPT是一个允许用户创建和运行智能体的(AI Agents)项目。用户创建的智能体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从而让AI有步骤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开源免费】MetaGPT是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的智能体项目,只需要输入一句话的老板需求,MetaGPT即可输出用户故事 / 竞品分析 / 需求 / 数据结构 / APIs / 文件等软件开发的相关内容。MetaGPT内置了各种AI角色,包括产品经理 / 架构师 / 项目经理 / 工程师,MetaGPT提供了一个精心调配的软件公司研发全过程的SO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geekan/MetaGPT/blob/main/docs/README_CN.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