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硬件元年”已经过去,市场是唯一且残酷的裁判。
三天,三款AI硬件。
8 月 5 日,宇树发布机器狗 A2。8 月 6 日,大疆的扫地机器人 ROMO 和傅利叶的人形机器人 GR-3 同日登场。
这不是巧合,而是信号。
2024 年的“AI 硬件元年”已经过去,高谈阔论的时代结束了。因此,所有玩家都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直面唯一且残酷的裁判——市场。
价格、迭代速度、实用价值,这三项指标构成了这场大考的全部考卷。
现在,是交卷时刻。
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傅利叶,他们在 8 月 6 日发布了首款可触摸的交互陪伴人形机器人 GR-3 ,不但能够眼神交流,还能够通过感知了解主人的不同需求,甚至还能跳舞逗乐。
(图片来源于傅利叶官网)
就在同一天,大疆也推出了一个智能清洁机器人——结合扫拖一体化的 DJI ROMO 系列,售价 4699 元起。用户不断可以通过语音唤醒 ROMO ,还可以用它进行语音通话、视频通话。这年头,就连扫地机都开始了身兼多职,竞争上岗。
(图片来源于 UP 主影视飓风)
而在前一天, 8 月 5 日,宇树科技终于发布新款四足机器狗产品 Unitree A2 ,最大奔跑速度能够达到 5 米/秒,攀爬高度最大能达到 1 米。据悉, A2 不但能够单手倒立转圈,还可以背着人行走,灵活程度大幅提升。
(图片来源于宇树科技)
在 WAIC 2025 落幕后,其实我们发现最令人回味的不是某场论坛的高谈阔论,而是展台上“活”过来的 AI 硬件。
它们不再只是屏幕后默默执行指令的冰冷程序,而是拥有了生动的“身体”。它们开始有表情、有语调,甚至学会了“察言观色”,主动打破沉默,像朋友一样融入你的生活。比如说, GR-3 学会了在用户情绪低落时,主动拥抱; DJI ROMO 可以通过视频电话告知用户所遇到的问题;机器狗 Unitree A2 更是能够通过主动探测周围环境,告知分享。
在这些微妙变化的背后,则是AI硬件玩家们开启了一场真刀真枪的“拼实力”战争。卷价格、卷新品进度、卷实用能力......经过 2024 年“AI硬件元年“的洗礼后,国内外的AI硬件玩家们意识到了市场认可才是检验 AI 硬件产品成功的核心要素,AI硬件们也一起走入市场,迎来了大考时刻。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当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后,王兴兴成为了掀起国内具身智能风暴的那只“蝴蝶”。很难想象,王兴兴手里还藏着多少底牌。过去,宇树科技可能是三年发一款新品,但进入 2025 年,宇树开始奔着一年发三款的新品节奏快拳出击。
7 月 25 日,宇树科技在 WAIC 前夕推出了第三款人形机器人 Unitree R1 ,重量 25kg。
在宇树看来,R1 是为“运动而生”,是个运动健将。不但能够翻跟头、倒立,而且还能够像少林高僧,使出“扫堂腿”、“倒立”功法。
(图片来源于宇树科技)
而一直被业内视为双足机器人挑战之一的下坡奔跑,从视频展现来看都有了不小的稳定性。
不仅如此, Unitree R1 的售价也十分令人意外, 3.99 万起。要知道,在美国,特斯拉擎天柱的售价超 2 万美元、 Figure 01 的售价超 3 万美元,而R1的售价则是 5500+ 美元,不到美国双足机器人售价的六分之一。
而刚刚发布的机器狗 Unitree A2 整机重 37 千克,空载续航可达 20 公里。
(图片来源于宇树科技)
性能上, A2 最大奔跑速度5 米/秒,最大攀爬高度 1 米,在视频展示的结果中,它几乎能够轻松翻越障碍稳定前行。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如此轻巧的一款机器狗,能够稳稳当当地背起一个 100kg 的成年男性。据介绍, A2 目前能够背着 25kg 的重物,持续行走超过 3 小时。
(图片来源于宇树科技)
无独有偶,智元机器人、魔法原子也在近期上架行业级小型四足机器人。智元机器人推出了智元 D1 Ultra ,其最高奔跑速度为 3.7 米/秒,可支持楼梯连续攀爬。
魔法原子推出的 MagicDog-W ,则是运动速度可达 3m/s ,最大负重可达10kg ,能够实现“轮”“足”切换丝滑,行业版本售价 75,000 元起,消费级版本售价为 25000 元起。
(图片来源于魔法原子)
成立不到一年的维他动力( Vita Dynamics ),也于近期亮相了自家首款机器狗「大头」。机器狗头部装了车载级雷达。即便不通过遥控指令,大头也能够紧紧地跟随主人移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和宇树、智元以及魔法原子看重机器人的硬核性能不同,傅利叶则更注重机器人的陪伴价值。
8 月 5 日,傅利叶正式发布首款主打交互陪伴、“可触摸”的人形 “Care-bot”GR-3 。此前,GR-3也亮相了 WAIC 2025 。
GR-3 拥有雪白的皮肤,一双豆豆眼忽闪忽闪,扁圆的小脑袋,身穿白色“拖鞋”,看起来,比起一系列的银灰色双足机器人来看,更具几分温情。
走上台时,GR-3 一蹦一跳的,非常具有活力。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如果你抱抱它,它也会舞动着自己的双手呼应你。据介绍, GR-3 采用了双路径响应机制,既能够快速响应指令,要能够借助大模型,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入深度思考,从而给出合适的回答。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大疆也开始尝试从不同应用场景切入机器人赛道。大疆发布了首款智能清洁机器人DJI ROMO 系列,售价 4699 元起。
用户不断可以通过语音唤醒 ROMO ,还可以用它进行语音通话、视频通话。
(图片来源于 UP 主影视飓风)
“感觉现在 1 年相当于过去的 3-5 年”。傅利叶创始人兼 CEO 顾捷在会上分享道。作为 AI 硬件的重要细分赛道之一, AI 机器人正在以不可预估的速度快速成长,或许再过几年,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科技幻想。
中国科技企业正以 AI 眼镜为矛,刺向生态竞争的新战场——在 WAIC 2025 的聚光灯下,十字路口发现一场围绕“第一视角交互”的卡位战已然打响。
在博物馆展台前,一位观众戴上AI眼镜望向西周鼎——有关西周的历史在百年建筑上流光浮动,现实与数据在此刻血脉交融。
(图片来源于天猫官方宣传视频)
阿里借助刚刚发布夸克 AI 眼镜,深度融合本地生活生态,将淘宝、飞猪、高德的服务流编织成视觉化的信息蛛网。有消息称,阿里夸克AI眼镜上线首周接入 87 万商户AR信息。
(图片来源于天猫官方宣传视频)
小米则祭出“ 1999 元价格利刃”,用轻至 40 克的机身和电致变色镜片撬动大众市场。小米 AI 眼镜携手杀手锏“超级小爱”语音助手,支持隔空扫码支付。据悉,首批 10 万台 74 秒售罄。
(图片来源于雷军官方视频)
字节跳动的野心藏在双重押注里: Ola Friend 耳机试水情感交互后,有消息称,PICO 团队研发的 AI 眼镜已进入量产倒计时。
(图片来源于 UP 主影视飓风)
在WAIC的出门问问展台,我们还亲眼见证了AI硬件的需求是如何被创业者们从细微之处被挖掘出来,又是如何通过市场考验,获得用户认可的。
出门问问推出的 AI 录音笔 TicNote 首批 500 台工程机在 47 分钟内售罄,加急调运的 300 台又在 1.5 小时告罄。(我们在 TicNote首发时做了 98 小时评测,详情请看)
创造了录音卡这一品类的 Plaud ,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Plaud 官方于 7 月 23 日宣布,其产品销售数量就已经突破 100 万。有消息称,Plaud 软件订阅收入也超过 1696 万美元。有人甚至预测,Plaud 将成为今年最赚钱的 AI 硬件之一。
Plaud 也于今年 2 月正式发售Plaud NotePin,相较于第一代产品,NotePin 更加轻便,能够支持 20 小时录音、 40 小时待机。在功能上,NotePin 则像一个时尚配饰,融入到用户日常装扮中,还提供四种不同的佩戴方式。
商用场景的变革也在悄然无声地发生,中国电信通过天翼 AI 眼镜搭载“星辰智能体”,配备 150° 大广角摄像头与骨传导耳机,支持 180 种语言实时翻译。在敦煌莫高窟的实测中,它能在嘈杂人群里定向捕捉讲解员声音,自动生成带文物插图的双语导览手册,在文旅与政务场景通吃。
供应链端的变革同样迅猛。第四范式的 Phancy AI 眼镜化身“工业智慧眼”:工人佩戴后,设备自动识别流水线故障零件,语音提示操作,其多模态算法甚至能通过机械异响预判设备损耗,让维修效率大幅提升。
当海外实验室还在实测不同AI硬件研发原型时,中国AI硬件已冲进菜市场、钻入石窟、爬上流水线,在市场中验证生存法则。
7 月,亚马逊宣布收购美国AI硬件创企 Bee AI 。该公司成立于 2022 年,仅花费 10 个月就推出一款 AI 智能手环,售价 49.9 美元,并提供订阅服务。原计划今年 9 月,该智能手环开始正式发货。
该设备不但能够实时监听用户对话,而且还能够生成摘要,以及消息提醒,支持 40 种语言。Bee AI 称,该设备是一款环境智设备,能够让AI理解环境,而非单纯接收命令。
这已是亚马逊在可穿戴领域的二次冲锋。三年前折戟的 Halo Band 黯然退场,如今 Bee AI 的加入,让 Alexa 生态从智能音箱的“单点突破”,升级为全天候感知的“环境智能网”。
无独有偶,就在亚马逊宣布收购 Bee AI 的前几天,Meta宣布收购了语音生成初创公司 PlayAI 。PlayAI 由Hammad Syed 和 Mahmoud Felfel 于2021 年联合创立,主要专注于高保真、情感化的 AI 语音生成,曾在 2024年完成 21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该公司曾推出过 PlayDialog 模型,支持 200+ 语音风格,能根据上下文调整语调、情感和节奏。同时,PlayAI 所拥有的 PlayNote 功能功能,可以将 PDF 、照片、视频自动转换为播客或故事,大幅降低内容创作门槛。
与亚马逊不同,Meta 在 AI 硬件的布局主要围绕着 Ray-Ban 智能眼镜与 Quest 头显。
“AI 眼镜将是未来与 AI 互动的主要方式,不佩戴的人可能在认知上处于劣势”。他认为, AI 眼镜能“看到你所见、听到你所听”,全天候理解环境,成为人类与数字世界融合的核心终端。
而掀起 AI 变革热潮的 OpenAI 更是早在今年 5 月,就收购了苹果传奇设计师 Jony Ive 创立的 AI 硬件初创公司 io。就连 OpenAI 也开始尝试摆脱屏幕限制,打造“环境化 AI ”,让 AI 主动感知需求而非被动响应。
据披露,io 正在开发基于毫米波雷达与热成像传感的无屏环境感知模组,通过非接触式生物特征识别,如心率、体温微变,来预判用户需求。
可以看到,硅谷三巨头的 AI 硬件布局,几乎都是围绕着空间感知与主动交互两大方向展开。如何通过算法给AI装上耳朵,又或者让AI拥有百变声音,正在成为各大AI巨头们当下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十字路口还发现, AI 产业内出现了不少奇怪且新颖的概念性产品。部分产品已经有了模型机,也有部分产品在构思阶段就已经被不少人关注。
比如说,这款 AI 造梦仪,可以在用户睡醒后,利用对梦境的瞬时记忆,再结合大模型,通过语音,利用 AI 复原梦境。
这是荷兰设计工作室 Modem 研发的梦境记录器( Dream Recorder )。在AI的协助下,通过轻松简单的方式,揭开梦境的神秘面纱。
再比如说,字节高管打造了一款 3D AI 陪伴装置 Code 27 Character Livehouse 。用户可以自己定制化伴侣的形象,并且可以和其语音交互。
该AI伴侣栩栩如生,不但动作语言丰富,就连神情都更加拟人。目前,Codie 在众筹平台上已获得超 1800 人支持,众筹金额高达 95 万美元。据悉, Code 27 售价 429 美元起,预计 8 月开始交付。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博主Vrch)
甚至,我们还发现了能够实现 AI 交互的情绪骰子。骰子上拥有12个不同的情绪面。当用户随机选择一个情绪面时,就可以从大屏上看到 AI 结合实时照片后生成的AI图像,这些风格化的 AI 图像正是用户在不同情绪下自己状态的体现。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博主Vrch)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能够智能控制体温的AI袜子、可以感知人类情绪的 AI 项链等等。
当然,AI 陪伴型宠物也已经走入生活,陪伴着不少用户成长,成为深夜里的情绪安抚器。
未来已经到来,并正在以收购、价格战和供应链竞赛的形式激烈上演。
从深圳的工厂流水线到敦煌的石窟,从 1999 元的小米眼镜到傅利叶的陪伴机器人,AI 硬件已经脱离实验室,在中国市场的真实场景中短兵相接。与此同时,亚马逊、Meta、OpenAI 正通过加速收购,为这场战争储备军火。
所以,这场竞赛的核心,早已不是创造一个新奇的“玩具”。
这是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之后,关于下一个时代计算平台入口的争夺。
谁能胜出,谁就掌握定义下一个十年人机交互方式的权力。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十字路口Crossing”。
【开源免费】Browser-use 是一个用户AI代理直接可以控制浏览器的工具。它能够让AI 自动执行浏览器中的各种任务,如比较价格、添加购物车、回复各种社交媒体等。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browser-use/browser-use
【开源免费】AutoGPT是一个允许用户创建和运行智能体的(AI Agents)项目。用户创建的智能体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从而让AI有步骤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开源免费】MetaGPT是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的智能体项目,只需要输入一句话的老板需求,MetaGPT即可输出用户故事 / 竞品分析 / 需求 / 数据结构 / APIs / 文件等软件开发的相关内容。MetaGPT内置了各种AI角色,包括产品经理 / 架构师 / 项目经理 / 工程师,MetaGPT提供了一个精心调配的软件公司研发全过程的SO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geekan/MetaGPT/blob/main/docs/README_CN.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