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 热门搜索 #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5421点击    2025-09-09 17:47

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出来」。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本周十字路口的嘉宾是一位「榜一大哥」,不是某直播间的榜一大哥,而是 Claude Code token 消耗排行榜上的榜一大哥。


故事是这样的,两周前,Anthropic 上周发布一个公告:他们的工程师在后台数据中发现了一个异常账户,正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7x24 小时消耗着 Claude 模型的算力。公告中提到:”有一位用户,在每月200美元的套餐中,消耗了价值 5 万美元的模型使用量。“


这个消耗量大到,Anthropic 不得不公开发布声明调整全球用户的速率限制。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紧接着,这引发了全球科技圈的猜测和讨论:这个神秘的超级用户究竟是谁?他到底在用 Claude Code 做什么,能产生如此夸张的消耗?


就在所有人都好奇的时候,一个名叫刘小排的中国用户,在 X 上发帖认领了榜一大哥的身份:“Anthropic追杀的那个每个月消耗数万美金的人,原来就是我呀?!”


一瞬间,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身上。


他究竟是钻了系统空子的羊毛党,还是一个将AI潜力发挥到极限的超级玩家?天价账单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今天,在「十字路口」,我们有幸请到了这位传说中的‘榜一大哥’——刘小排。他是一位优秀的 AI 创业者,他的三款产品 Raphael AI[1]AnyVoice[2]Fast3D[3] 增长迅速、收入可观。


在本期内容中,他将和我们分享惊天消耗量背后的真相,以及作为一个非程序员出身的创业者,他是如何从0到1,利用AI独立完成产品洞察、开发到盈利的全过程。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微信收听播客: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小宇宙收听播客: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快问快答


👦🏻 Koji

我们还是先从快问快答开始。请问小排你的年龄?


👦🏻 刘小排

大家好,我是 87 年的,38 岁。


👦🏻 Koji

毕业院校?


👦🏻 刘小排

重庆大学,2009 年本科毕业。


👦🏻 Koji

MBTI 和星座呢?


👦🏻 刘小排

我不太知道 MBTI 具体是什么,大概是 INFP,但测过几次发现会变。星座是天秤座。


👦🏻 Koji

那一句话介绍一下你现在的公司和产品。


👦🏻 刘小排

一个普普通通的 AI 创业者,经营一家小公司,梦想小团队能做出厉害的产品,但现在还没有做到。目前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产品能赚一些钱,养活团队,还在牌桌上。


👦🏻 Koji

你们有融资吗?


👦🏻 刘小排

没有,也不打算融资。


👦🏻 Koji

可以方便透露一下目前的收入和利润情况吗?


👦🏻 刘小排

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收入还可以,如果按照市场价格,可以养三五十个人没问题。但因为我们 AI 工具用得比较多,所以公司只有六七个人。


👦🏻 Koji

那你在创业之前做什么?


👦🏻 刘小排

在猎豹移动做产品总监,做了 10 年。我是在去年 12 月 31 号才正式出来创业的。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 Koji

这个时间点很有仪式感,年底那天。


👦🏻 刘小排

真正有仪式感的是,那天是我在猎豹工作满十年。


👦🏻 Koji

所以你其实是刻意在那个点结束这段经历。


👦🏻 刘小排

没错,原计划 5 年。到第 5 年的时候没准备好,第 6 年半出来又觉得缺点什么。


👦🏻 Koji

你的时间颗粒度还蛮粗的哈哈哈哈。


👦🏻 刘小排

哈哈哈是的是的。


榜一大哥与天价账单


👦🏻 Koji

那现在要问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小排,你究竟用 Claude Code 在干什么?一个人用了 77 亿 Token,账单 5 万美金,全球榜一大哥。这背后你在做什么样的项目?


👦🏻 刘小排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产品开发者。Claude Code 主要用在公司开发海外产品的编码,也涉及技术调研、算法、空间、运营等,全方位都会用到。


👦🏻 Koji

你是一开始就用那么多,还是慢慢越用越多?


👦🏻 刘小排

慢慢越用越多。我第一次用时,订了 200 美元的套餐,结果第一天就消耗 300 美元。我觉得一天回本很开心,觉得这个产品太值了。如果你是 Claude Code 新手,不做琢磨,其实一天花三四百美金的Token是很容易的。因为如果找到 Claude 的 Token 按 API 计价,会比较贵。后来我开始琢磨它,发现它很聪明,就想不断试探能力边界,结果越用越多。


👩🏻 Ronghui

那你刚才说到一天回本,当时前几天在用它干什么?


👦🏻 刘小排

在用 Claude Code 之前,我主要用 Cursor,因为我做软件生意。所谓软件生意,就是用创意做软件产品,然后赚全球用户,主要是发达国家用户的钱。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编码和运营。在这之前,市面上所有 AI 编码工具我都用过,都是会员。当时觉得 Cursor 和 Augment Code 比较好。


Augment Code 较慢但很强,Cursor 以前没那么强但很快。所以 Claude Code 出现之前,其实 Cursor 是我的主力。有一些要攻坚的问题,会用 Claude Code。如果 Claude Code 也不行,尤其是算法问题,我会用 GPT,其实 GPT-o3 很强。今年年初的时候我还在用 GPT-o3。大概就是 Cursor + Claude Code + GPT-o3 的组合。Claude Code 我算是国内比较早用的,从 5 月开始用。


对比发现 Cursor 不如Claude Code,就逐渐从 Cursor 切换到 Claude Code。最初我以为 Claude Code 只是更强的 Cursor,所以一开始主要用它写偏前端的代码,比如界面、用户系统、支付系统等交互。后来发现它能力很强,就用到很多不属于传统编码的事情上。


一套「非主流」的AI工作流


👩🏻 Ronghui

打个比方?


👦🏻 刘小排

比如我有一些 AI 画图的产品。Koji 刚才说的那三个产品并不是最成功的,只是其他的不太方便说。比如有一个文字生成图片的产品,类似 MidJourney。这类产品一般会有「选择风格」功能,比如日本漫画、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赛博朋克等。大部分产品只有几十种风格。而我有 900 种风格的词。


比如我们有一个词叫「齐白石」。如果要把「齐白石」做成用户可选的风格,需要几步:


第一步,上网搜齐白石,了解他的生平。


第二步,看齐白石的艺术作品,找到感性的认知,能区分哪些是齐白石的风格。


第三步,构造 Prompt 模板。所谓风格选择,本质上就是一个 Prompt 模板。用户写的是填空题,开发者要构造这个模板。可能一条不行,要构造很多条,再填空测试,看模型画出的是否符合齐白石风格。


接着,还要生成 Icon 图,让用户一看就知道是齐白石风格。还是用 Prompt 模板,画很多图,最后挑一张。


所以,把「齐白石」这一个词变成一个 Prompt 模板的流程大概如此。人工做可能需要一个小时,即使粗糙也要二十分钟。但我用 Claude Code 来做,900 个风格的制作就是睡一觉的事。


👦🏻 Koji

所以你不是只把 Claude Code 当编码工具用,而是在做编码的同时,也让它帮你完成一些通常在 Chatbot 或 Agent 里安排的任务。那你用 Claude Code 做这些事情,和我直接用 Claude、Manus 或 ChatGPT 相比,有什么不同?它的优势是什么?


👦🏻 刘小排

Claude Code 的可控性更强。它本来就是一个 Agent。像刚才说的那个流程里,它会自己上网搜索、理解,再用 API 画图。我把 API Key 给它,它画出来后自己选择,因为他其实是个多模态模型。我设定每个任务先画 9 张,然后让它选最合适的。如果它拿不准,我会打断,帮它挑,并告诉它为什么是这一张。这样打磨了前 30 到 60 个任务后,我发现它判断得和我一样准,后面我就能放心让它跑了。优势就在于可控性。


Manus 也是个很好的产品,我很喜欢,但它能做的事情有限。因为 Manus 背后也是用 Claude 模型,只是内置了一些工具,做了一个 Agent 去调这些工具,而这些工具是开发者预设好的,能力有限。Claude Code 对我来说是无限级的,它需要什么工具,我都可以给它。


👦🏻 Koji

听起来你说自己是普通的产品人、普通的创业者,但为什么一个普通人能消耗到全球第一?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些「不普通」的用法?


👦🏻 刘小排

刚才举的例子其实就是一个消耗量非常大的场景。本质上是执行 1000 次相同任务。因为我前面和它打磨过,知道它能交付得很好,而每个相同任务背后又有很多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都要消耗更多 Token。比如画图环节,Claude Code 画完还能自己选图,这是多模态的。即便完成一次任务也要好几分钟。我就可以让它后台跑,自己去睡觉。假如一个任务 5 分钟,1000 个任务就是 5000 分钟,自然消耗很高。


不同之处在于,很多人以为 Claude Code 只是编程工具,是 Cursor 的升级版,但它能做的远不止狭义的编程。我作为软件公司老板,开发只是其中一环,很多其他工作也可以交给它。


举个例子,我的产品 Fast3D。这个模型是我自己训练的,所以我敢提供免费使用,不登录也能画,还能把图片转成 3D。Fast3D 就是「快速把图片转成 3D 模型」,可以用于工业设计、打印等。虽然模型是我自己的,但任何创新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需要先调研全球开源的 3D 模型、技术报告和代码。


Claude Code 能帮我完成这些。比如调研 3D 开源模型,我先把云服务的 API 给它,不管是火山云还是腾讯云,总之 GPU 租赁都有 API。我让 Claude Code 调用 API 开十几台 GPU 机器,把十几个知名的开源 3D 模型分别部署上去,再准备测试集,自动跑测试,记录效果和耗时。这只是调研的第一步。如果没有 Claude Code,我光部署和测试模型可能就要花半个月甚至更久。


这算是广义的编程。你说它是编程吗?也算,但又不仅仅是。


👦🏻 Koji

对,可能过去这类工作不是程序员一个人能做的,而是程序员配合运营、产品经理组成小团队,调研、评估、决策、部署、测试。现在加上 Claude Code 就能完成。


👦🏻 刘小排

对。第一步完成后,我会在十几个开源模型里挑三个进入「决赛」。因为不能直接用别人的模型,一般也都有改进空间。好的开源算法通常会开源技术报告、预训练模型和推理代码。我会让 Claude Code 同时看代码、测试用例和技术报告,然后问它问题。比如「有没有办法让推理速度快很多,性能只降一点点?」它就能给出靠谱的建议。因为我给了资料,它回答就不会瞎编。


接下来它会辅助我改进算法,把这三个进入决赛的模型的优势融合,加上自己的改进,形成一个商用模型。这部分确实有技术含量,没有 Claude Code 可能会很慢。有了它,效率就会很高。国内一些互联网大厂也会做类似的事情,他们不是单纯的靠普通的工程师团队做的,通常是科学家团队或者算法团队加工程团队配合,成本比我高很多。


👩🏻 Ronghui

那我们说回到你被 Claude「点名」的时候,前后是什么情况?


👦🏻 刘小排

其实他没点我名。我查了一下,7 月 28 号 Claude 官方发了一条 Twitter。那条信息不是负面的,偏中性甚至正面。


他说发现有一些用户是 big fans,7×24 小时在运行 Claude Code,这种行为很 remarkable(非常了不起),我们想支持他们。他后面才提到,有一些滥用行为要制止,比如共享账号、转售。我显然属于前者,我本来就是最大粉丝,7×24 小时在用。我看到觉得挺正常,没太在意。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7 月 28 号那条 Twitter,很多人只注意到后面说的「转售」「限速」,开始骂 Claude 说“买了套餐结果限速降级”。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而 8 月 1 日到 7 日那一周,我效率比较高,每天大概花 3000 美元。那几天我专心写代码,确实消耗量大。其实平时每天大概 1000 多美元。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 Koji

今天录播客耽误了你消耗 Claude。


👦🏻 刘小排

不会。此刻它正在自己干活。


👦🏻 Koji

你录播客前是不是还要提前安排任务,让它跑起来?


👦🏻 刘小排

对,把任务排好再来录。大概一周后,8 月中旬,有人做了排行榜,不是 Claude 官方,而是程序员圈里一个大牛。他做了个工具,只要登录 Twitter 账号,就能同步本地使用记录。我同步后才发现,原来我已经遥遥领先。我发了截图在 Twitter 上,之前我只有 60 粉,结果涨到 5500 粉。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 Koji

这些粉丝都给你留言说些什么?


👦🏻 刘小排

粉丝大概两拨。一拨是用 Claude Code 的,他们很多是来跟我学的。我偶尔会看到有一些人讨论如何使用 Claude,有的说“关注刘小排的公众号就行”。我也很感动,所以会把新玩法写在公众号上。


另一拨完全不了解 Claude Code,会根据道德价值观发表看法。有的人说我是爱国者,积极「薅资本主义羊毛」,做产品赚到钱,给国家赚外汇,还把钱带回国内发工资交社保和消费;也有人说我这是滥用,就像去自助餐厅把老板吃垮。我不在乎这些声音,对我来说都是噪音。


👦🏻 Koji

那你怎么看大家说你「滥用规则」?


👦🏻 刘小排

我不是很在乎。用特朗普的话说,我已经过了在乎谁喜欢我、谁不喜欢我的年纪。虽然我还不不到 40 岁,但已经不在乎了。你爱我,我也爱你;你支持我,我也支持你;你讨厌我,I don’t care。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所以我没有那么在乎,我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营销自己。



“I am too old to worry about who likes me and who dislikes me… If you love me, I love you. If you support me, I support you. If you hate me, I don’t care. Life goes on with or without you.”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上周国内一家大媒体整理了我以前的采访,发布后评论区噪音很多。我看到后第一件事就是退出排行榜,也懒得解释。


👦🏻 Koji

所以是你主动退出排行榜。


👦🏻 刘小排

对。功能里有「退出排行榜」,我就退了账号删掉了。现在榜单里已经没有我了。


👩🏻 Ronghui

Claude 团队有官方联系过你吗?


👦🏻 刘小排

没有。我在 Claude 里肯定是合规的,如果我是违规用户,他们早就封号了。


👦🏻 Koji

因为本来 200 美金就是无限量、不限次数,只是你用得确实多,对吧?


👦🏻 刘小排

其实不完全是无限制的。它有规则:5 小时刷新一次,每 5 小时的对话次数有限制。只是大部分人根本消耗不完,误以为是无限。可能只有 5% 的人会发现 5 小时的额度能消耗光。


其实在 7 月 28 日以前限制更弱,那时用起来更爽。后来 Claude 发 Twitter,说 8 月 28 日要再限制一次。其实当天已经限制过一次,我立刻感觉到额度减少了。等到 8 月 28 日才会再限一次。所以说,它从来不是无限,只是「近乎无限」。


解锁刘小排的十个身份


👦🏻 Koji

聊到这里,我觉得大家对小排都很好奇。感觉你的经历和产品都挺有料,但又很神秘。所以我们来玩个最近学到的社交破冰游戏:自我介绍时必须说出 10 个“我是……”,比如“我是 Koji,我是一个男生,我是……”,一直到 10 个。要不要挑战一下?


👦🏻 刘小排

好吧,这还挺难的,哈哈,10 个也太多了。那我试试。


第一个,「我肯定是一个做 AI 产品的创业者」,这是最重要的标签。


第二个,「我是产品经理」。有时候我会说自己不会写程序,但那是谦虚的说法,其实我当然会写。


第三个,「我也是程序员」。


第四个,「我肯定是个逗逼」。我自己觉得挺逗的。比如最近换公众号头像,有人说豪车、墨镜、帆船、西装这些都不能用,会显得搞成功学。于是我干脆换成骑共享单车的,这总行了吧?哈哈哈。


第五个,「我是爱看书的人」。我的「得到App」学分是 970 多分,据说比罗振宇还高一分,排名全国大概 100 名左右。


第六个,如果你在 QQ 音乐或网易云音乐搜”刘小排“,会发现「我是认证音乐人」。


👦🏻 Koji

你是唱还是演奏?


👦🏻 刘小排

那是疫情期间没事干,在网上学了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一些课程,就自己写歌。虽然很难听,但词曲、编曲、作词、演唱全是我自己完成的,用的还是普通电脑麦克风。


👦🏻 Koji

你这是全能音乐人,超级个体。


👦🏻 刘小排

没有啦,当时也没 AI。好多朋友都说幸好没有 AI,不然都不信是我写的。


👩🏻 Ronghui

OK,第七个呢?


👦🏻 刘小排

第七个很难啊。


👦🏻 Koji

我以为你会说“我是全世界最会用 Claude Code 的人”。


👦🏻 刘小排

我不敢说那么高调,但可以说是之一吧。确实,在 AI 开发圈,很多人来向我学习 Claude Code,也会把我当榜样。所以说「我是最会用 Claude Code 的人之一」没问题,但我还是在不断精进。


👦🏻 Koji

那你觉得 Claude Code 有什么做不到的吗?


👦🏻 刘小排

当然有。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真实世界的事情它做不到。我一直说,只要是在虚拟世界,就是手机和电脑能触碰到的世界,只要能 SOP 化,就一定能被 Claude Code 自动化。


第二,奖励信号比较稀疏的地方它做不到。


👩🏻 Ronghui

奖励稀疏?


👦🏻 刘小排

比如一些白领工作,它就替代不了。像 HR、行政这样的岗位,很多工作体现在细微差别,甚至取决于老板个人喜好。这种地方没有公认的、密集的奖励信号。AI 能做的是标准化的事情,比如数学题对就是对、代码能跑就是能跑。没有奖励信号的地方,就只能靠人。


👦🏻 Koji

对,我记得你说过“一切能 SOP 化的事情,Claude Code 都可以做”。


👦🏻 刘小排

没错,尤其是在虚拟世界里。还差几个?有点编不下去了哈哈哈哈。


👩🏻 Ronghui

那你可以换个思路,比如“我不是...”


👦🏻 刘小排

不行,我要挑战完。


第八个。「我是孵化器的联合创始人」。我和和生财有术一起做了「SCAI实验室」,目前还比较封闭,没有对外开放。我们希望年底或明年有能力时对外开放。里面有一些同学已经「起飞」了,做出了人生的代表作,赚到钱,生活状态也不错。这是我挺自豪的一件事。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第九个,「我算是国内比较知名的独立开发者」。开公司之前,我一直是独立开发者。那时代表前司见客户,经常有人加微信时说:“你该不会是那个刘小排吧?”


👦🏻 Koji

那你独立开发时期最有名的作品是什么?


👦🏻 刘小排

这个嘛,我不太想说。一些哥飞圈子里的人知道。但国内抄袭氛围太严重了,我愿意公开的是抄袭门槛比较高的作品,比如 Fast3D(自研的 3D 模型),AnyVoice(自研的语音克隆模型)。之前也做过一些套壳站,技术含量不高,但满足了用户需求,用户量很大,到今天仍是主要收入来源。另外,很多人认识我是因为我爱在社群分享,讲一些产品心路和诀窍,帮助了不少人。


第十个,上次咱们聊过的,「我现在是不少打工狗的精神偶像」。


👦🏻 Koji

哈哈哈,对,上次你说过一个词,「万死不辞」的打工人,就是被虐一万遍也不辞职的人。那他们会对你说什么话呢?


👦🏻 刘小排

他们其实是最鼓励我的。因为现在大厂很卷,很多无意义加班,让人精神内耗。很多打工人想出来单干,但又不知道做什么。他们看到我,就觉得我活成了他们理想中的样子,于是给我打气。有时我的产品被抄袭,他们比我还愤怒。


👩🏻 Ronghui

这是一种情感寄托。


👦🏻 刘小排

对。比如我发公众号,很多人给我打赏。前几天写了一篇创业半年总结,光打赏就 4000 元。我也没想到。他们会私信我,说看到我过得好就特别开心。


👦🏻 Koji

好像你在替他们活另一种人生。


👦🏻 刘小排

对,我也会鼓励他们,从副业开始尝试。


从猎豹到旷野,一种人生方法论


👩🏻 Ronghui

想听听你个人的经历。你之前说在猎豹移动工作了 10 年。我觉得你后来的很多事情,跟之前的读书和工作的积累肯定分不开。有些什么可以分享的吗?


👦🏻 刘小排

其实可以展开讲很久。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虽然现在做的公司还很小,但我已经感觉到自己一生主要靠运气走到今天。


我在大三的时候就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当时 19 岁。微软亚洲研究院位于知春路,当时号称是全世界智商密度最高的一栋楼。我不确定是不是最年轻的实习生,但肯定是其中之一。进去之后我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我受用至今:科技其实是两个词。比如我现在的公司叫某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人觉得「科技」是一个词,其实是“科学”和“技术”两个词。


微软亚洲研究院在那栋楼的三楼,二楼是微软亚洲工程院。研究院的人看不起工程院,觉得他们智商不够才去做工程。我当时才意识到,“科技”是两个词 ——“科”是“科学”,对应的是science或research,“技”是“技术”,对应的是 engineering 或 technology。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我做的是工程的事。我们那个组叫 Innovation Engineering Group(创新工程组)。组里的科学家写了论文,但懒得写代码,就让我去读论文,把工程实现出来。所以他们在做科学,我在做技术。这件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受益到今天。比如我现在做 3D 和声音的模型,做的也不是科学,而是工程。


很多大厂开源团队在做科学,写论文,而我一直知道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分开的。所以我看他们的技术报告时,只专注于性能不行的地方,比如推理性能不足、代码冗余,然后我去改,改出来的结果推理性能更好,效果差距却很小。


从 19 岁到现在,快 20 年了,我一直受用这个秘密。这是我第一个幸运的时刻。直到今天很多人都分不清楚「科技」其实是两个词。


第二个改变我人生的点是猎豹移动和我的恩师傅盛。2014 年我创业做了一个小产品,被傅盛收购进入猎豹移动。我收到他邮件的那一天是 2014 年 12 月 31 日,十年后的 2024 年 12 月 31 日我离职,整整十年,很有仪式感。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遇到傅盛老师和猎豹移动,对我来说就是人生最大的运气。当时我还只是一个程序员,不知道什么是产品经理。傅盛招我过去,说“你这小伙子脑子挺灵活,从明天开始就是产品经理了”。我还问他“什么是产品经理?”他说“来了你就知道”。于是我不再写代码,开始做产品经理。刚开始只是小弟,后来也负责了越来越大的事情,在猎豹的高光时期,我也有幸带领团队从零到一做出过千万级日活的产品。


那时猎豹是中国出海最早成功的公司之一,2014 年就在美股上市,靠的就是海外工具软件。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所以很自然地学会了怎么做海外软件产品。我从猎豹和傅盛老师那儿学到了很多产品方法论,早就融入了我的血液。只不过今天我用的是 Claude Code 这样的新工具,用不一样的方式把这些方法论呈现出来。


此外,猎豹在 2018 年左右就 All in AI。我又在里面学了几年 AI。这就是为什么到 2022 年 6 月,也就是 ChatGPT 3.5 还没出来的时候,我已经能做一些盈利不错的 AI 副业产品了。所以说,我的人生真的是「靠运气横行一生」。到 2024 年离职时,我已经有足够的收入规模,根本不需要融资,别人给我钱我也不知道怎么花。


👩🏻 Ronghui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你说的「猎豹的产品方法论」,能不能简单总结两三条?第二,你刚才提到「靠运气横行一生」。如果再总结一下,你觉得怎么才能扩大自己的运气?回头看,你有哪些做对的选择,或者一些思考可以分享一下吗?


👦🏻 刘小排

好的。首先,猎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简单。


👦🏻 Koji

简单?


👦🏻 刘小排

傅盛无论对外演讲还是对内沟通,始终如一。他的方法论一致。我在猎豹学到的第一个原则就是「简单」。2014 年是万众创新的年代,每天有人在咖啡馆聊创业项目,动辄加一堆模块,像是把微信、支付宝和美团拢在一起。但猎豹成功的秘诀就是相信「简单」。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把一个功能做到极致就够了。


比如猎豹当年上市时,2014 年全球安卓手机大概 20 亿台,猎豹的 Clean Master 月活达到 6 亿,相当于每 3 到 4 部安卓手机就有一个装它。它的功能极其简单:打开后中间一个大按钮,点一下就清理内存,让手机不卡。任何人都会用。很多人每天点十几二十次,就一个功能打透。


2014 年收购我时,傅盛还组织了一个创业比赛。我同期的另一家公司叫 musical.ly,也就是 TikTok 的前身。创始人就坐在我旁边,他还羡慕我被收购,而他只是被投资。我当时就跟他说:“你一定会做大的”。当时 musical.ly 没有这么被看好,但傅盛还是投资了他。


musical.ly 当时的哲学也很简单:界面上只有一个按钮。有一次跟他们的创始人吃饭,他跟我说,他已经把四个按钮减到了三个,现在正在想怎么减到一个。在 2014 年这是不可思议的。比如支付宝首屏可能有十个按钮,美图相机首屏可能也有十个按钮,而 musical.ly 明明有那么多功能,却敢只留一个按钮。这种「简单」的理念很厉害。


所以傅盛给我的第一个启发就是:做加法谁都会,做减法才难。好的产品需要简单,多一个按钮就可能让用户不明白怎么用。第二个启发是产品的三段论:第一是预测,要在早期市场做出重要预测;第二是单点击穿,只做一个功能在市场站稳脚跟;第三是 All in,成功后把资源全铺进去。


这就是十年前猎豹做 Clean Master 的方法论。当时选择做安卓清理工具是一个小事,但他们预测安卓手机会越来越多,最终人手一台甚至两台。Clean Master 在谷歌应用下载榜长期第一。他们专注于一个点,把资源砸进去。


所以我带着这个方法论,今天再去玩新的工具或发明新的玩法,其实也不意外。


👦🏻 Koji

嗯,这就是厚积薄发。


👩🏻 Ronghui

刚才说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总结一下,你觉得怎样能提高自己的运气概率?或者说,用一个词,怎么「扩大运气面积」?


👦🏻 刘小排

我觉得就是那句话: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出来」。只要你出来,运气就可能变好;你不出来,运气就不会变好。


比如我前面说的人生转折:


第一个是在本科大三,我敢一个人跑到北京实习,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要知道,当时大三学业繁重,又不是研究生,大家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为了这个机会,一个一个找学校的老师、系主任去说服他们:机会很难得,考试我一定回来补。最后老师们都放行了。这就是「敢出来」。


后来我被傅盛收购,也是因为敢出来参加创业比赛。虽然那时候觉得自己做得很一般,但还是敢出来展示,去接触更大的世界。你接触到的变量越多,就越有机会把其中的一些变量变成自己的运气。


创业者的「松节油」


👦🏻 Koji

说到这儿,我想到一个有趣的比喻。硅谷有个 VC 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松节油」。为什么呢?因为毕加索说过一句话:当艺术评论家们聚在一起时,他们讨论的是艺术的形式、结构、含义;但当艺术家聚在一起时,他们讨论的是——在哪里买到最便宜的松节油。


我印象特别深。最近看小排在即刻、Twitter、公众号的分享,就感觉那是一个巨大的「松节油现场」。比如几个月前你在 Cursor 里试过用 Gemini 03-25,背后就能用到刚发布的 05-06 模型写代码,直接吊打其他模型。又比如 GPT-o3 pro 出来的时候,你第一时间写了长篇体验文,说它的智能已经超越了人类。


所以接下来想聊聊这种「松节油」的话题。第一个小问题:我相信很多听到这里的朋友会很心动,想立刻下载 Claude Code 用起来。你会给他们什么上手建议?


👦🏻 刘小排

先看别人的教程,不行就看我公众号,哈哈哈。Claude Code 是一个命令行工具,没有图形界面,就一个黑框框输入命令。它的交互方式,来自上世纪 70 年代。过了 50 年还有人用这样的东西,确实挺奇葩。


命令行不太适合习惯图形操作的用户,更适合程序员,因为程序员的世界里一直存在命令行。如果你是新人,我建议先看看别人的使用技巧,克服对命令行交互的恐惧,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 Ronghui

那如果是已经有编程经验的工程师,怎么能更好地用它呢?


👦🏻 刘小排

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用法。从 Claude Code 的角度看,我的使用效率其实是低的。因为我根本不在乎它消耗多少时间、多少 Token,我只在乎能不能帮我省时间。


举个例子:假如我要把一个网站翻译成 32 种语言。如果从机器效率角度看,最优解是先写一个翻译脚本,让 Claude Code 生成工具,再用工具去读代码翻译。这样效率更高。但我不会这么做,因为太麻烦,耗费我时间。我直接让 Claude Code 翻译,怎么实现我不管,翻译质量好就行。我去睡觉,它慢慢跑就好了。


这就是我想推荐给工程师朋友的思路:不要再像上一个时代那样过度关注算法执行效率。我们在大学里、在 ACM 比赛里拼的是算法性能,比如 Dijkstra、动态规划这些。但今天不一样了,最宝贵的是个人时间。我更关心的是怎么解放自己的精力,享受生活。所以不要再被算法效率这些细节绑住,重点是让 AI 替你节省时间。


👦🏻 Koji

诶,那你有没有某一天想过再买英伟达的股票?因为你自己就是个例子:AI 如果进一步深入生活,每个人的 Token 消耗量都会是现在的十倍、百倍甚至千倍。如果出现更多「刘小排」,算力消耗一定会进一步飙升。你怎么看?


👦🏻 刘小排

我现在做公司后,基本清了股票。但以前的战绩还可以。举个例子:今年 5 月 6 日,谷歌发布了一个模型,叫 Gemini 05-06。刚发时版本号还停留在 03-25。我测试后发现,它其实就是世界最强的模型,只是别人没意识到。谷歌不会像 OpenAI 那样营销,也不像 Cursor、Claude 那样被程序员捧。但它强在别的地方。


那时谷歌股价才 140 多美元,我就买了不少。现在已经 230 多美元,仅仅5个月而已。所以你对行业有一线洞察,就可能比别人先看到机会。投资人自己不写代码,他们根本没法判断模型好在哪里,看媒体报道也觉得一般,甚至以为谷歌被高估了。


👦🏻 Koji

我们今天的沟通不构成投资建议。但还是想问,除了这个点,最近有没有其他让你觉得「某个公司值得下注」的机会?


👦🏻 刘小排

我最近真的没怎么看,因为已经清仓了。


👩🏻 Ronghui

诶,那你为什么要清仓?


👦🏻 刘小排

释放精力。炒股能赚钱,但再多的钱也比不上做产品给我的爽感。我想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 Ronghui

对,我觉得你刚才说的,听完可能很多听众也会受到启发。


👦🏻 刘小排

不构成投资建议啊。谷歌现在已经 200 多了,而且他们昨晚刚出的画图模型Nano Banana也很厉害。谷歌会越来越强的。


👦🏻 Koji

我最近其实也从 GPT 切到 Gemini 了。一开始我以为自己在 ChatGPT 里的记忆让我这辈子都搬不了家,结果没想到 Gemini 2.5 Pro 吊打 GPT 之后,我已经有 80% 的使用切过去了。剩下 20% 是因为历史记忆的依赖,偶尔还是会找 GPT 聊一下。但 Google 太强了。


👦🏻 刘小排

这几家的模型我都是买了 200 多美元的会员。我是按场景分配使用的。


👩🏻 Ronghui

你会怎么分场景?哪些模型用在哪些地方?


👦🏻 刘小排

比如刚才提到的改模型的场景,这里面有很多数学、算法的内容,Claude 表现并不好,GPT-5,包括 GPT-o3 都更强。去看国外一些算法挑战赛的榜单,你会发现确实能对得上。


这就是一个挺让人困惑的现象:Claude 在编程排行榜上名次不高,但程序员们都爱用。为什么?因为排行榜比的是解难题,拿高分必须解决高难度的算法问题;而程序员日常工作,90% 以上其实是做界面、登录、支付、交互这些常规功能,而这恰好是 Claude Code 的强项。


但如果是科研、数学,或者算法级别的难题,这些在训练数据里相对稀缺的场景,还是得用 GPT,尤其是 o3、o4-mini、GPT-5。我的经验是:当工作进入复杂设计和算法代码环节,就要切换到 GPT。


而且 Gemini 的优势在于早早就有 1M 上下文,而 Claude 只有 200K。对我来说,Gemini 更像「架构师」:它能容纳整个项目,把大量资料放进去和它讨论整体架构设计,产出技术方案文档,再交给 Claude Code 去执行。所以两者分工很自然。


👩🏻 Ronghui

你用 Claude Code 写的那篇文章里有很多 Tips。这些技巧是你怎么总结出来的?


👦🏻 刘小排

其实就是用得多,唯手熟尔,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哈哈哈。有些本来就在官方文档里,只是很多人不去看。Claude Code 就一个命令行界面,不看文档很难发现里面的设计。比如它支持 7×24 小时运行,这就是官方功能。你先看下文档,再结合场景去想,就会发现它肯定不是在写代码写那么久,而是帮你执行一些长期任务。换句话说,不要只把它当作写代码的工具,而要把它当作你自己的延伸,接管你那些重复、耗时的工作。


👦🏻 Koji

那能不能分享一些具体的技巧?


👦🏻 刘小排

先讲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很多人来找我学 Claude Code,最常见的问题是——怎么避免写出来的代码变成「屎山」。「屎山」是程序员的黑话,意思是代码一开始能跑,但架构混乱,后续不可维护。去年大家问 Cursor 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问题。答案其实很明确:要写需求文档,先讨论方案。


我毕竟在猎豹做了 10 年产品经理,这已经是习惯。虽然 Claude Code 给了你一个聊天窗口,但千万不要直接在里面打字。我的做法是:先在飞书里写一个完整的需求文档,一两千字最好,还要配原型图,避免歧义。


第一步,把完整需求贴给 Claude Code。


第二步,不要立刻让它写代码,而是让它先复述理解,产出技术方案,再提需要我决策的问题。


第三步,经过 3–5 轮讨论,确认「算无遗策」之后,再让它写代码。


这样写出来的代码一定不是「屎山」。如果今天听众只想学一个技巧,就是这个:写完整需求文档,先讨论,再写代码。


👦🏻 Koji

所以程序员再强,也取代不了产品经理。Claude Code 能补全的是产品文档,而不是模糊需求。


👦🏻 刘小排

对,因为你一句话说出来是有歧义的,或者一个需求你没说清楚,他怎么做都是对的。所以要在一开始就讨论清楚所有风险点,需要我决策的都让我来决策。以前有个笑话嘲讽程序员,说老婆让老公下班回来买个西瓜,如果看到有卖包子的,就买两个——结果老公回来买了两个西瓜。


👦🏻 Koji

我们上一期播客的嘉宾也说过这个故事。


👦🏻 刘小排

对,那就是表达有歧义。你用飞书文档,它就完全没有歧义。最重要的是这一点。对稍微有点经验的人来说,你的方法就是要去看 Claude Code 的官方文档,看看那些功能到底是干嘛的,再结合一些非编码的工作,去研究怎么用好它。


最近我推荐三个功能。第一个是后台命令,本身支持 7×24 小时跑,叫 background commands,可以结合我刚才举的例子去琢磨。第二个是 subagent,Code 自己是一个大 agent,它里面还能建一些小 agent,非常实用。我现在日常有很多任务,都是单独建一个 agent 打磨好,它只处理一类任务,这个值得研究。它主要应用场景是非编码类的,因为编码你不太需要这些,你可以直接写。


第三个是上一个版本刚推出的 output style(输出风格)。比如里面有一个 style 叫学习模式,非常适合新手。如果打开学习模式,它的输出不会帮你做完,而是做一大部分留给你填空,让你在过程中学习编程。挺好玩的。这些技巧对我来说也是不断精进的过程,我不是天生会的,而是用出来的。


👦🏻 Koji

小排提到做了很多产品,但目前公布的只有三个。要不要在我们的播客上多透露一点?讲讲你从未在其他地方说过的秘密?


👦🏻 刘小排

好,我再透露一个。为什么敢透露?因为别人做不了,而我可以做20年。


这是我们孵化器里一个创业者的项目。她叫兔老师,本职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副教授,现在也在我们孵化器这边。

我们一起做了一个新产品,叫 Citely(citely.ai)。它只聚焦一个问题:如何确保参考文献真实、可靠、且高质量。我们没有铺开去做很多功能,而是选择把这个单点问题做深、做透。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兔老师曾经和我分享过一个真实的经历。


今年在审查学生毕业论文时,她发现工作量陡然增加。因为很多学生在用 AI 辅助写作,而 AI 在学术论文里存在一个巨大的 Bug——它会生成看似完美,却根本不存在的“虚假文献”。


即便是最新版本的 GPT,这个问题也依然存在。


当她逐条去数据库里核查时,发现论文末尾确实混入了不少“假货”。而这种逐条人工验证的过程,极其耗时耗力。她和身边很多同事聊天,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困惑。


那一刻,我们就开始讨论:能不能做一个工具,帮老师和学生解放掉这部分重复、低效的时间?


另一个痛点是,学生写论文时,常常想找一些权威的文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者,有人写初稿时引用了资料却没来得及加出处,到了正式发表时才意识到——如果找不到原始文献,就有可能被认定为“学术不端”。


很多人只能把内容拆成一个个观点,再去数据库里逐条搜索。有的人尝试用 AI 来找,但又踩到虚假文献的坑。


于是,Citely 针对这个痛点做了自动化:


它会把一段内容拆解成多个观点,再到 PubMed、Semantic Scholar、Web of Science、Crossref 等数据库检索,不仅找到相关论文,还会进行质量筛选,把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文献优先推荐给用户。


这样,用户能更快触达真正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Citely 原计划是9月10号正式上线。但是在清华大学路演结束后,突然在学生群体里自发传播开来。


在短短的内测期间,就涌入了 1000 多位用户。


所有新用户我们都免费送积分,但依然有人主动在后台购买套餐表示支持;


也有用户加创始团队微信,帮忙出谋划策,不仅讨论价格策略,还提出功能优化建议;有海外的留学生主动联系我们,要帮我们去做推广。


甚至有人直接问我们:“你们需要钱吗?我愿意投资支持。”


我们在回访几十位用户后,有一个体会:


“写论文的过程太煎熬了。大家其实早就期待这样一个提效工具。Citely 出现后,他们似乎比我们更想让它活下去。”


为什么能说因为这个可以做 20 年?


因为“论文引用”是一个已经存在 200 年的行业,我们相信它还能存续至少200年。只要世界上还有“学术研究”这一项工作,它就不会消失。


就这一件事情,我们就可以做到退休。我们只要围绕真实痛点,不断用最新技术一遍又一遍地解决问题,为用户创造价值,它就是一个能做 20 年的生意。而且主要创业者本身就是学术工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她完全知道用户在哪里、痛点是什么。


👩🏻 Ronghui

在今天这个时代做产品,不管是找场景还是需求,你有什么总结?和上一个时代比,有什么不同?


👦🏻 刘小排

可能一样的地方是,做产品和创业就是在做一件事:Make something people love,做一些用户喜欢的东西。


👩🏻 Ronghui

YC 的 slogan。


👦🏻 刘小排

对,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一点。大家对周围的痛点习以为常,你每天忍受,却不觉得是在忍受,觉得是正常的。像我刚才举的 4 个论文 citation 相关的痛点,你去问大学老师和教授,他们都会频频点头。那为什么没人做?就很奇怪。所以你做出来时,这件事就比较容易,因为第一天开始你就知道用户在哪里,可以直接找他们要钱。


不同的是,今天,“个人”变强了。以前你想了这个办法,还得想办法把它做出来,周期很长,还要看缘分才能找到厉害的程序员帮你。今天有 Claude Code 这样的编程工具,你手上已经有一个厉害的「程序员」,写代码水平超过 99% 的人类。所以技术实现环节比以前快、成本比以前指数级降低,这是最大的不同。


结合这两点,我们的方法就是不断找痛点,不断做 MVP 去验证。行就往大了做,不行就放弃,没花多少时间。这是一种玩的心态。每当找到新的真实痛点,大家会很开心。做出来,行当然开心,不行也没关系,就像打一把游戏没赢,那就再来一把。


以前因为实现成本太高,发现产品不行会挺挫败。现在成本低,不行就算了,完全不影响心情。


👦🏻 Koji

就像 Sam Altman 最近发推说,用 AI 做 SaaS 产品就像快时尚。


👦🏻 刘小排

说得好,确实是这样。


👩🏻 Ronghui

你之前经历了上一代移动互联网浪潮,现在在 AI 创业。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创业?希望得到什么成就?


👦🏻 刘小排

我希望能做一些让我自豪的产品,满足自己的「叙事自我」。

当我老了,80多岁,躺在病床上,马上就要拔管子了,我要跟孙子说什么?说我在北京有 5 套房?这没什么意思。我更希望说:你爷爷当年做了这个产品,你听说过没?那才是我想要的叙事。现在产品还不够大,但这是我的梦想。


👩🏻 Ronghui

不过我们也看到,很多独立开发者在做很多不同的东西,大家都在不断快速尝试,从 0 到 1 的过程可能很适合这种方式。但我在想,从 1 到 100 的过程,可能和以前会非常不一样。你有想过这个问题吗?


👦🏻 刘小排

可以稍微展开一下。现在一些头部投资机构或投资人会私下说,AI 产品不赚钱。但我的感受恰恰相反。后来我研究了一下,发现是不少头部 AI 产品,尤其是拿了投资的那些,确实不怎么赚钱。原因是他们要做 PR,用户是靠 PR 拉来的,投资人又要求规模,所以他们烧了很多钱。比如之前的大模型「六小虎」,融资几十亿,但依然不赚钱。


相反,赚钱的反而是我们这种腰部甚至腰部以下的产品。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营销成本,人力成本也低,公司小,不需要大规模运营。在做之前我已经知道用户在哪里,不行就算了,行的话从第一天就能赚钱。它又是软件产品,不需要天天盯着。今天做 AI 依然有很多细分机会,比如我只专注论文这个场景,做好就足够了,也不用去烧钱。


👦🏻 Koji

那最后一个问题。十字路口一直在鼓励大家做 AI 时代的积极行动者。对很多人来说,听了你的故事应该会很受鼓舞。如果只给一个建议,你会给什么?


👦🏻 刘小排

我最核心的观点是:Claude Code 或者 AI 编程,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工具。It is not for you, it is you。它不是为你创造的工具,它就是你自己。要用这种心态去看 Claude Code 这样的 AI agent。不是它能帮你做什么,而是你要做什么,再把其中可以分包的部分交给它。它是你的一部分,这是最重要的心法。


拿到这个心法之后,如果只给一个建议,我会说:先结合 AI 做一个能养活你自己的业务或产品。人生是旷野,有「矿」才能「野」。这个能养活你的产品就是你的矿。有了它,你才能更从容,更自由地去探索这个时代的更多可能性。


👦🏻 Koji

好,今天非常感谢小排,聊得很开心,欢迎以后再来十字路口。


👦🏻 刘小排

好的,谢谢两位主持人。再见。


👩🏻 Ronghui

谢谢,拜拜。


👦🏻 刘小排

拜拜。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参考资料


[1]

Raphael AI: https://raphael.app/


[2]

AnyVoice: https://anyvoice.net/


[3]

Fast3D: https://fast3d.io/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十字路口Crossing”,作者是“十字路口”。


关键词: AI新闻 , AI访谈 , 刘小排 , AI编程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AITNT资源拓展
根据文章内容,系统为您匹配了更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1
OWL

【开源免费】OWL是一个完全开源免费的通用智能体项目。它可以远程开Ubuntu容器、自动挂载数据、做规划、执行任务,堪称「云端超级打工人」而且做到了开源界GAIA性能天花板,达到了57.7%,超越Huggingface 提出的Open Deep Research 55.15%的表现。

项目地址:GitHub:https://github.com/camel-ai/owl

2
OpenManus

【开源免费】OpenManus 目前支持在你的电脑上完成很多任务,包括网页浏览,文件操作,写代码等。OpenManus 使用了传统的 ReAct 的模式,这样的优势是基于当前的状态进行决策,上下文和记忆方便管理,无需单独处理。需要注意,Manus 有使用 Plan 进行规划。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mannaandpoem/OpenManus


3
AI漫画

【开源免费】ai-comic-factory是一个利用AI生成漫画的创作工具。该项目通过大语言模型和扩散模型的组合使用,可以让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用户完成属于自己的漫画创作。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jbilcke-hf/ai-comic-factory?tab=readme-ov-file

在线使用:https://aicomicfactory.app/

4
AI工作流

【开源免费】字节工作流产品扣子两大核心业务:Coze Studio(扣子开发平台)和 Coze Loop(扣子罗盘)全面开源,而且采用的是 Apache 2.0 许可证,支持商用!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coze-dev/coze-studio


【开源免费】n8n是一个可以自定义工作流的AI项目,它提供了200个工作节点来帮助用户实现工作流的编排。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n8n-io/n8n

在线使用:https://n8n.io/(付费


【开源免费】DB-GPT是一个AI原生数据应用开发框架,它提供开发多模型管理(SMMF)、Text2SQL效果优化、RAG框架以及优化、Multi-Agents框架协作、AWEL(智能体工作流编排)等多种技术能力,让围绕数据库构建大模型应用更简单、更方便。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eosphoros-ai/DB-GPT?tab=readme-ov-file



【开源免费】VectorVein是一个不需要任何编程基础,任何人都能用的AI工作流编辑工具。你可以将复杂的工作分解成多个步骤,并通过VectorVein固定并让AI依次完成。VectorVein是字节coze的平替产品。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AndersonBY/vector-vein?tab=readme-ov-file

在线使用:https://vectorvein.ai/付费

5
智能体

【开源免费】AutoGPT是一个允许用户创建和运行智能体的(AI Agents)项目。用户创建的智能体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从而让AI有步骤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开源免费】MetaGPT是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的智能体项目,只需要输入一句话的老板需求,MetaGPT即可输出用户故事 / 竞品分析 / 需求 / 数据结构 / APIs / 文件等软件开发的相关内容。MetaGPT内置了各种AI角色,包括产品经理 / 架构师 / 项目经理 / 工程师,MetaGPT提供了一个精心调配的软件公司研发全过程的SO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geekan/MetaGPT/blob/main/docs/README_CN.md

6
prompt

【开源免费】LangGPT 是一个通过结构化和模板化的方法,编写高质量的AI提示词的开源项目。它可以让任何非专业的用户轻松创建高水平的提示词,进而高质量的帮助用户通过AI解决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langgptai/LangGPT/blob/main/README_zh.md

在线使用:https://kimi.moonshot.cn/kimiplus/conpg00t7lagbbsfqkq0

7
无人直播

【开源免费】VideoChat是一个开源数字人实时对话,该项目支持支持语音输入和实时对话,数字人形象可自定义等功能,首次对话延迟低至3s。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Henry-23/VideoChat

在线体验:https://www.modelscope.cn/studios/AI-ModelScope/video_chat


【开源免费】Streamer-Sales 销冠是一个AI直播卖货大模型。该模型具备AI生成直播文案,生成数字人形象进行直播,并通过RAG技术对现有数据进行寻找后实时回答用户问题等AI直播卖货的所有功能。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PeterH0323/Streamer-S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