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做一个 App 可能根本不需要写代码?一个房地产经纪人花几小时就搭建了一个 AI 培训门户网站,每月收费 100 美元。一位医学生做了个 CPR 培训应用,每月收费 85 美元。一个理发店老板做了个 AI 发型试穿工具,还附带客户管理系统。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工程师,他们只是用简单的自然语言描述了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就有了一个真实运行、能够赚钱的应用。
这不是科幻,这是 Anything 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这家刚刚完成 1100 万美元融资、估值达到 1 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在上线两周内就实现了 200 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更让人震惊的是,他们的用户已经开始用这个平台做出真正赚钱的生意。我深入研究了这家公司后,发现他们不只是又一个 AI 编程工具,而是在彻底改变软件开发的游戏规则。
Vibe Coding 的爆发与困境
过去一年,有一个词在科技圈突然火了起来:Vibe Coding。这个概念指的是用自然语言提示词来生成代码、构建应用的方式,不需要你真的懂编程。听起来很美好,实际上这个赛道已经挤满了玩家,而且每家公司的增长速度都快得吓人。
瑞典的 Lovable 在推出仅仅 8 个月后,就达到了 1 亿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他们计划今年年底做到 2.5 亿美元,并认为未来 12 个月内能冲到 10 亿美元。Replit 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年度经常性收入从 280 万美元飙升到 1.5 亿美元。这种增长速度在软件行业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投资机构 Footwork 的联合创始人兼普通合伙人 Nikhil Basu Trivedi 说得很直白:"这是那种每家公司都像野草一样疯长的领域。"
但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这些 Vibe Coding 工具增长迅速,它们却有一个致命的短板。Basu Trivedi 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工具擅长开发原型,但在帮助用户发布真正可以投入生产环境的软件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换句话说,这些工具可以帮你快速搭出一个看起来不错的 Demo,但当你想把它变成一个真正能用、能赚钱的产品时,你会发现自己卡住了。
问题出在哪里?大多数 Vibe Coding 公司没有提供非技术用户启动功能性产品所需的全部基础设施。你可以用它们生成一个漂亮的界面,但数据库怎么办?用户认证怎么弄?支付功能呢?应用商店上架流程呢?服务器部署呢?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对非技术人员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结果就是,很多人兴致勃勃地用这些工具做出了原型,然后就卡在"最后一公里"再也推进不下去了。
我认为这个问题暴露了当前 AI 编程工具的本质局限:它们降低了写代码的门槛,但没有降低做软件的门槛。写代码只是做软件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难的部分。真正让一个应用从概念变成可以运行的业务,需要的远不止代码本身。
Anything 的突破性方案
Anything 一个月前上线时,我就注意到它的定位与众不同。这家由前谷歌同事 Dhruv Amin 和 Marcus Lowe 共同创立的公司,专门针对其他 Vibe Coding 工具的痛点进行了设计。他们的核心理念很简单:不只是帮你生成代码,而是帮你做出一个完整的、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产品。
他们的方法是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从数据库到存储空间,从支付功能到 AI 模型集成,用户构建和运营网页或移动应用所需的一切工具都内置在平台里。你不需要自己去研究怎么接入第三方服务,不需要学习如何配置服务器,也不需要搞清楚应用商店的上架流程。你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描述你想要什么,Anything 就会帮你把所有这些复杂的技术问题处理好。
Amin 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还没有真正看到有人在这些工具上建立起真正的业务。我们想成为这个领域的 Shopify,让人们在我们的平台上构建能赚钱的应用。"这个类比非常精准。Shopify 让任何人都能开网店而不需要懂技术,Anything 则想让任何人都能做应用而不需要懂编程。
更关键的是,Anything 选择了一条更难但可能更有价值的路:他们把所有基础设施都自己做了。我注意到 Amin 和 Lowe 观察到,大多数竞争对手包括 Lovable 和 StackBlitz 的 Bolt,都依赖第三方数据库 Supabase。他们相信,通过构建自己的基础设施,可以让 Anything 在可靠性和用户体验上与众不同。这个决定意味着更长的开发时间、更高的技术难度,但也可能带来更强的竞争优势。
从结果来看,这个赌注似乎押对了。Anything 上线后的表现简直可以用"爆炸式"来形容。在最初的 72 小时内,平台吸引了超过 320 万次浏览和 3 万名新注册用户。现在,注册用户已经超过 70 万,而且在短短两周内就实现了 200 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这种增长速度即便在 Vibe Coding 这个高速增长的赛道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但让我真正感到兴奋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用户实际在用 Anything 做的事情。Amin 跟我分享了一些真实案例,每一个都证明了这个平台的价值。一位洛杉矶的房地产经纪人为其他经纪人搭建了一个 AI 培训门户网站,每月收费 100 美元。一位金融专业人士在日本销售他开发的一套 AI 驱动工具,已经赚了 3.4 万美元。一位电影制作人为儿童开发了一个 AI 学习应用,目标是每月 2 万美元的经常性收入。还有一位医学生做了一个移动端的 CPR 培训应用,每月收费 85 美元。一个理发店老板既做了 AI 发型试穿应用,又做了一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这些用户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都不是技术人员。他们都在几小时内就完成了应用的开发。他们都在几天内就获得了第一批客户。这些不是演示项目,而是真实运营的软件业务。我认为这才是 Anything 真正的突破:它让软件创业的门槛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度,让那些有想法、有行业经验但没有技术背景的人,也能参与到软件业务中来。
从失败到成功的创业历程
Anything 的成功看起来像是一夜之间的爆发,但实际上,Amin 和 Lowe 为此准备了将近四年。我特别欣赏 Amin 在描述创业历程时的坦诚,他没有写那种"一个月上线然后融资"的完美故事,而是分享了真实的挫折和转折。他说:"我本可以写那种整洁的'一个月上线就融资'的帖子,那样更适合做营销。但真相可能对未来的创始人更有用。"
这个故事要从 2021 年说起。Amin 和 Lowe 在谷歌相识,七年后成为彼此婚礼上的伴郎。两人都在创业,都被同一件事困扰:即使对技术人员来说,发布生产级应用也是件痛苦的事情。而且他们发现,不同应用之间有很多重复的工作。于是他们决定探索如何做一个"做产品的产品"。
他们最初的想法是建立一个类似 Git 的代码生成系统,用于生成 90% 的常见应用基础功能,再加上一个开发者市场来完成最后 10%。这个产品卖给那些需要在几天而不是几个月内发布新产品的公司。2022 年,他们自力更生地将收入做到了 100 万美元,还从 Uncork 拿到了融资。但就在这时,ChatGPT 和 GPT-3 出现了,大语言模型跨越了一个门槛,一些原本需要开发者市场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直接被 AI 替代。
这个发现让他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2023 年,尽管收入已经做到了 200 万美元,他们还是决定关闭这个业务,转而去做开发者 AI agent。我觉得这个决定需要巨大的勇气。放弃一个已经验证的商业模式,去追逐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这对任何创始人来说都不容易。但他们看到了未来的方向,知道大语言模型最终会取代他们当时的开发者市场模式。
2024 年,他们推出了一个叫 Create 的文本转应用工具。最初它只是一个组件生成器,但用户想要的是"盒子里的完整业务":后端、数据库、认证、支付,所以他们构建了这些基础设施。这一年他们从 Bessemer 拿到了融资,但在此之前经历了很多次拒绝。Amin 说,投资人最常问的问题是:"人们真的会这样构建真正的应用吗?只是通过提示词?"现在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2025 年是转折点。他们围绕一个前沿 AI agent 重新架构了整个系统,这个 agent 能在项目规模扩大和变得复杂时保持可靠。他们增加了移动应用支持,训练了设计模型,还买下了 createanything.com 这个域名。8 月 7 日,他们正式上线 Anything,恰好是 GPT-5 发布的同一天。结果产品迅速走红,两周后就达到了 200 万美元的运行收入率。Footwork 在一年前曾经拒绝过他们,现在又回来重新接触。
我认为这个历程特别有启发性。它告诉我们几件事:创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做到了几百万收入,也可能需要推倒重来。看清趋势并勇敢转型比守着现有业务更重要。真正的产品市场匹配需要时间来验证和打磨。投资人今天的拒绝不代表永远的拒绝。Amin 在文章最后说:"继续前进。朝着使命努力。好事会发生。"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背后是四年的坚持和无数次的迭代。
Anything Max:自主的软件工程师
就在这周,Anything 又发布了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新功能:Anything Max。这是一个自主的 AI 工程师,专门用来解决困扰开发者的"凌晨两点的噩梦循环"。
什么是"凌晨两点的噩梦循环"?任何做过软件开发的人都懂这种痛苦。你以为应用快做完了,准备上线,结果发现有个莫名其妙的 bug。你开始调试,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出现新问题,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两点,你还在电脑前抓狂。对于非技术用户来说,这个问题更严重,因为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调试,只能眼睁睁看着应用无法正常工作。
Anything Max 的设计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给它一个目标,它就会使用真实的浏览器来测试你的应用,看看实际会发生什么,然后写代码、测试,并持续工作直到问题解决。它甚至可以处理那种模糊的提示词,比如"坏了,请修复",然后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主完成任务。
Amin 解释说:"大多数 AI 编程工具能做出很好的原型,但在真正发布时就卡壳了。我们解决了所有其他'Vibe Coding'工具核心的根本问题:用户在凌晨两点卡住了,不知道为什么应用不能工作。通过 Anything Max,我们给了每个人一个个人软件工程师,它会测试你的应用、找出 bug、自主修复。这就是如何跨越最后一公里。"
这个功能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 Anything 花了两年时间构建基础设施。所以它可以试用你的应用,分支数据库,看看它如何运行。这种能力是大多数其他工具所不具备的,因为它们没有自己的完整基础设施栈。
我觉得 Anything Max 代表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从编程助手进化到自主开发团队。用户的角色从程序员变成了产品经理,你只需要说你想要什么,AI agent 就会去构建它。这不是让每个人都能更容易地编程,而是让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需要编程。联合创始人 Marcus Lowe 说得很清楚:"我们正在超越编程助手,走向自主开发团队。你像产品经理一样行事,说出你想要什么,agent 就会构建它。这不是让每个人都能更容易地编程,而是让大多数情况下编程变得不必要。"
投资人为什么看好这个赛道
Footwork 领投了 Anything 的这轮 1100 万美元融资,估值达到 1 亿美元。参与这轮融资的还有 M13、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Uncork Capital,以及 Shopify 的 CEO Tobi Lütke 等知名天使投资人。我很好奇投资人为什么会在一个已经如此拥挤的赛道里下重注。
Basu Trivedi 坦诚地分享了他们的投资决策过程。一年前,通过 Uncork 的 Andy McLoughlin 介绍,他们第一次见到了 Amin 和 Lowe。但当时他们没有投资。虽然当时的产品 Create 有数千名用户,但似乎还没有形成深度的客户忠诚度。
值得赞赏的是,创始团队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回到起点重建基础设施。当他们看到用户创建越来越复杂的应用时,他们围绕一个新的 AI agent 重新架构了整个系统,这个 agent 能够跟上这种复杂性。他们重新命名并重新发布了产品,于是 Anything 诞生了。
Basu Trivedi 说,有四个特征让他们重新考虑一年前的决定,并迅速领投了这轮融资。第一是过去一年对 Amin 和 Lowe 的观察,看到了他们的执行力和学习能力。第二是一个突破性的产品,有令人信服的产品市场匹配迹象。第三是这个领域正是 Footwork 深度关注的论题方向。第四是构建大公司的宏大愿景。
他特别强调了产品体验:"输入几个词,创建一个移动应用、网站或工具,调整它,添加支付或其他你需要的功能,然后发布它。"产品市场匹配不仅体现在快速增长到数百万美元的年度化收入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发布后第一个月就达到的 120% 净收入留存率上。这意味着现有用户持续升级并加深对 Anything 的使用。
更让投资人兴奋的是,上周五他们刚刚推出了 Anything Max,这是一个自主 agent,它在真实浏览器中运行你的应用,识别问题,并在无需手把手指导的情况下发布修复和功能。产品不断变得更好,而且速度很快,特别是对重度用户而言。
Footwork 去年写过一篇题为《AI 时代的消费者和企业》的文章,而 Anything 或许正是位于消费者和企业交叉点的 AI 原生公司的典型例子。它的用户范围从消费者到专业消费者,再到通过 Anything 平台成为创业者的专业人士,类似于 Shopify,但他们创建的业务是应用而不是在线销售的实体商品。这让人想起 Canva,它为非设计师民主化了设计的访问权限。Anything 则在为非技术用户民主化软件创建的访问权限。
我认为 Basu Trivedi 的判断很准确。虽然市场上有很多 Vibe Coding 工具,但真正能让用户发布可以赚钱的产品的工具并不多。Anything 填补了这个空白,而这个空白对应的市场可能远比纯粹的编程工具市场要大。因为它面向的不只是想要更高效编程的开发者,而是所有有想法、想创业但缺乏技术能力的人。这个人群的规模可能是前者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竞争格局与未来挑战
虽然 Anything 表现出色,但这个赛道的竞争异常激烈。除了 Lovable 和 Replit 这些巨头,还有很多创业公司在做类似的事情。更重要的是,Anything 并不是唯一一家押注于提供完整后端工具能成为增长驱动力的公司。Mocha 和 Rork 等其他创业公司也在构建自己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其中 Rork 声称到今年年底有望达到 1000 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
但激烈的竞争似乎并没有让投资人感到担忧。Basu Trivedi 说:"市场上似乎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撑不同类型的应用构建产品。"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对的。不同的工具可能会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或用例进行优化。有些可能更适合快速原型制作,有些可能更适合企业级应用,而 Anything 则专注于让非技术人员能够发布可以赚钱的产品。
我看到的一个潜在挑战是用户期望的管理。当你告诉人们"只需几个词就能创建任何东西"时,他们的期望可能会非常高。如果 AI 无法完全理解他们的意图,或者生成的应用不完全符合他们的想象,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Anything 需要持续改进 AI 的理解能力和生成质量,同时也需要教育用户如何有效地表达他们的需求。
另一个挑战是随着用户应用变得越来越复杂,平台能否持续保持可靠性。早期用户可能构建的是相对简单的应用,但随着他们对平台的熟悉和信心增长,他们会尝试构建更复杂的东西。这时候 AI agent 能否继续可靠地工作,就成了关键问题。从 Anything Max 的推出来看,团队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积极应对。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商业模式。目前 Anything 在两周内达到了 200 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但长期来看,他们计划如何盈利?是按照使用量收费,还是按照应用数量收费,还是从用户通过平台赚到的钱里抽成?这些都会影响用户的使用行为和平台的长期发展。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Anything 代表的是一个更大的趋势:软件开发的民主化。就像 Shopify 让任何人都能开网店,WordPress 让任何人都能做网站一样,Anything 想让任何人都能做应用。这个愿景是否能实现,取决于 AI 技术能否继续进步,以及平台能否持续降低使用门槛的同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和强大功能。
软件创业的新时代
Amin 和 Lowe 有一个宏大的愿景。用他们的话说:"软件的下一波浪潮将由那些从未称自己为创始人或工程师的人构建。这现在感觉是不可避免的。Anything 的存在就是为了加速这一进程。Anything 将成为大多数人制作软件的方式。"
我深信这个愿景正在成为现实。技术的发展方向一直是降低门槛、扩大参与者范围。个人电脑让更多人能够使用计算机,互联网让更多人能够访问信息,智能手机让更多人能够连接网络,云计算让更多人能够部署服务。现在,AI 正在让更多人能够创造软件。
这种转变的意义是深远的。当软件创业的门槛降低到普通人也能跨越时,我们会看到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出现。那些深入了解特定行业或细分市场的人,现在可以亲手做出解决自己问题的工具,而不需要去说服工程师或投资人。一个理发店老板能做出真正适合理发店用的客户管理系统,一个医学生能做出真正适合医学生用的学习工具,一个房地产经纪人能做出真正适合经纪人用的培训平台。
这些人可能永远不会称自己为"创始人"或"工程师",但他们正在创造真实的价值,运营真实的业务。Anything 的案例显示,这些非技术创业者不仅能够构建产品,还能够将产品货币化,建立可持续的业务模式。那位金融专业人士已经通过 Anything 赚了 3.4 万美元,习惯追踪应用已经产生了 2000 美元的收入,营销人员的推荐链接分享工具赚了 2 万美元。这些不是大数字,但对于一个副业或小生意来说已经很可观,而且这只是开始。
Bessemer 的合伙人 David Cowan 说得很好:"Anything 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消除了应用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障碍。其他工具承诺提供 AI 生成的代码,但 Anything 提供的是一个完整且可扩展的解决方案,使数千人能够启动真正的、能够产生收入的业务,而这在没有工程团队的情况下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我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点。过去十年,我们看到了创业公司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但这些创业公司大多数还是由技术人员创立的。未来十年,我们可能会看到由非技术人员创立的软件公司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这些公司可能不会成为下一个独角兽,但它们会创造大量的价值和就业机会,会解决很多长尾问题,会让软件真正渗透到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Anything 的成功也给创业者带来了启示。创业不一定要追逐最炫的技术或最大的市场,有时候解决一个具体的、真实的问题,就能创造巨大的价值。Amin 和 Lowe 没有去做通用的 AI,也没有去做最先进的大语言模型,他们只是专注于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让非技术人员能够发布真正可用的应用。这个聚焦让他们在一个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从投资角度看,Anything 的快速增长和高估值表明,市场对降低软件创业门槛的解决方案有巨大需求。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经济民主化和创业机会扩大化的故事。那些能够真正降低门槛、让更多人参与到价值创造中来的公司,往往能获得最大的回报。
展望未来,我相信 Anything 只是开始。随着 AI 技术的继续进步,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平台出现,让各种创造性工作变得更加容易。也许几年后,不只是做应用,做游戏、做视频、做音乐、做设计,所有这些创造性工作都会变得像今天写一封邮件一样简单。那时候,创造力和想象力将成为最重要的资产,而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会相对下降。
软件正在改变归属。用 Amin 的话说,下一波浪潮将由那些从未称自己为创始人或工程师的人构建。这个转变已经在发生,而 Anything 正在加速这个进程。当我看到那些理发店老板、医学生、房地产经纪人用几个小时就做出能赚钱的应用时,我知道我们正在见证软件行业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这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人类创造力的解放。
我对这场变革的深度思考
在研究 Anything 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软件创建变得如此容易时,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更有趣。
我认为,降低软件开发门槛不会让软件工程师失业,就像 Excel 的出现没有让会计师失业一样。相反,它会改变游戏规则。当更多人能够创建软件时,对真正复杂、创新的软件的需求会更大。那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应用会被民主化,而工程师可以专注于解决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技术进步的常见模式:自动化低端任务,释放人力去做更高价值的工作。
更有趣的是,我看到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形成。传统软件公司的模式是:组建团队、开发产品、寻找市场。但在 Anything 这样的平台上,模式可能会反过来:先找到市场和需求,然后快速构建产品来满足需求。这种"需求驱动"而不是"产品驱动"的模式,可能会大大提高成功率,减少资源浪费。
我也在思考这对教育意味着什么。如果编程不再是创建软件的必要技能,那我们应该教给下一代什么?我认为答案是:问题识别能力、产品思维、用户理解能力。知道需要构建什么,比知道如何构建它更重要。Anything 这样的工具让"如何构建"变得简单,但"构建什么"仍然需要人类的判断、创造力和洞察力。
从行业格局来看,我预测我们会看到软件业的进一步细分和专业化。就像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量专业化的制造业公司一样,软件民主化可能会催生大量专注于特定垂直领域的小型软件公司。一个只服务于理发店的软件公司,一个只服务于小型诊所的应用,一个只为特定类型的教育机构设计的系统。这些细分市场可能太小,传统软件公司不愿意进入,但对于使用 Anything 这样工具的个人创业者来说,却是完美的市场。
我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Anything 的成功部分归功于他们愿意做"脏活累活"。构建完整的基础设施栈不是一件性感的事情,很多创业公司宁愿依赖第三方服务。但正是这种愿意深入到复杂、繁琐的技术细节中的精神,让 Anything 能够提供真正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在创业中,有时候选择更难的路才能建立真正的护城河。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我发现 Anything 做对了一件关键的事:他们不只是让创建应用变简单,还让发布和货币化变简单。很多工具只关注前者,却忽略了用户真正关心的是能否通过自己创建的东西赚钱。Anything 的内置支付功能、应用商店发布支持等,都是为了解决这个"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种对完整用户旅程的关注,是产品成功的关键。
我也在想,这种工具会如何改变软件的质量标准。当任何人都能创建应用时,会不会出现大量低质量的应用?这是个合理的担忧。但我认为市场会自我调节。那些真正解决问题、提供价值的应用会脱颖而出,而那些粗制滥造的应用会被淘汰。而且,随着 AI 技术的进步,工具生成的应用质量会越来越高,可能很快就会达到甚至超过一般开发者手工编写的水平。
最后,我想谈谈这对创新的影响。当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软件创造中来时,创新的来源会更加多样化。那些最了解特定问题的人,现在可以自己创造解决方案,而不需要通过中介。这可能会带来大量我们从未想象过的创新,因为这些创新来自于我们从未触及的视角和经验。
Anything 的故事还远未结束。他们现在有 70 万注册用户、200 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以及 1100 万美元的新融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和一个快速执行的团队。从他们过去四年的历程来看,他们不怕做艰难的决定,不怕推倒重来,不怕选择更难的路。这种特质,加上他们已经验证的产品市场匹配,让我对他们的未来充满期待。
软件创业的新时代正在到来,而 Anything 正站在这场变革的最前沿。不管你是技术人员还是非技术人员,不管你是想做副业还是想创业,这个时代都为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你只需要有一个好想法,然后用几个句子描述它,剩下的交给 AI 就好。这听起来像科幻,但它已经是现实。问题不再是"我能不能做出来",而是"我想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范式转变。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深思圈”,作者 “深思圈”
【开源免费】AutoGPT是一个允许用户创建和运行智能体的(AI Agents)项目。用户创建的智能体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从而让AI有步骤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开源免费】MetaGPT是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的智能体项目,只需要输入一句话的老板需求,MetaGPT即可输出用户故事 / 竞品分析 / 需求 / 数据结构 / APIs / 文件等软件开发的相关内容。MetaGPT内置了各种AI角色,包括产品经理 / 架构师 / 项目经理 / 工程师,MetaGPT提供了一个精心调配的软件公司研发全过程的SO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geekan/MetaGPT/blob/main/docs/README_CN.md
【开源免费】LangGPT 是一个通过结构化和模板化的方法,编写高质量的AI提示词的开源项目。它可以让任何非专业的用户轻松创建高水平的提示词,进而高质量的帮助用户通过AI解决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langgptai/LangGPT/blob/main/README_zh.md
在线使用:https://kimi.moonshot.cn/kimiplus/conpg00t7lagbbsfqkq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