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OpenAI 就公司财务状况发表公开声明而引发混乱后,面临不诚实的指控。
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在 X 上发帖称,OpenAI 预计到年底年收入将达到 200 亿美元,到 2030 年将达到数千亿美元。而三天前,他的首席财务官提议政府应该“支持”该公司的基础设施贷款。她后来声称说错了话。一周前,OpenAI 首席全球事务官又曾致函白宫,请求将原本为半导体晶圆厂设计的税收抵免政策扩大到涵盖 AI 数据中心、服务器制造商及电力变压器领域。
经过一周“相互矛盾”的公开表态后,这家人工智能巨头陷入舆论风暴。
“寻求联邦支持”引发质疑,白宫 AI 主管下场了
争议始于 11 月 5 日,OpenAI 首席财务官 Sarah Friar 在出席的一场公开会议中称,短期内公司“不可能进行 IPO”,并正在寻求“联邦支持”或“担保”,以资助其在芯片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巨额投资。她表示,这家人工智能巨头向结构的转变并不预示着即将公开募股(IPO),因为该公司将增长和研发置于盈利能力之上。
该言论是在讨论构建下一代人工智能所需的巨额资本背景下提出的,因而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有批评者称,其试图为一家高风险私人企业争取纳税人出资的支持。知名作家兼人工智能评论家 Gary Marcu 呼吁追随者采取行动,并表示:“趁这种‘大而不能倒’的无稽之谈还没到无法阻止的地步,赶紧行动起来。”
这场反对声浪背后,是人们对潜在人工智能泡沫的普遍担忧以及对大型科技公司问责制的质疑,尤其是这家据报道估值数千亿美元、且正考虑首次 IPO 的企业。
面对大众对其财务策略的严格审查,OpenAI 领导层迅速采取行动控制损失。当晚,Friar 在 LinkedIn 上发布了一份澄清声明,明确收回了有争议的表述。“我使用了‘支持’这个词,使观点变得模糊不清。”她补充道,自己的本意是强调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来扩大美国的人工智能产业产能,而非寻求救助。
11 月 7 日,白宫人工智能主管 David Sacks 在 X 上作了直接回应,称“不会为人工智能进行联邦救助”。“美国至少有 5 家主要前沿模型公司。如果一家失败,其他公司会取而代之。”Sacks 写道,重申了政府相信竞争而非干预的立场。

Altman 疑亲自“打脸”,公开信全是实锤?
事件发酵后,Altman 亲自介入处理危机。他在 X 上发布长文声明,明确宣称 OpenAI“没有、也不想要政府为 OpenAI 数据中心提供担保”。他的否认态度坚决,意图成为此事的最终定论,将公司与争议划清界限。同时,Altman 似乎还附和了 Sacks 的说法,表示“如果一家公司失败了,其他公司会做得很好”。
然而,状况再次反转。11 月 8 日,一封来自 OpenAI 首席全球事务官 Chris Lehane 致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OSTP)的 11 页公开可查看信函被挖出,其中细节与如今奥特曼公开否认的态度直接冲突。
信函查看链接:https://cdn.openai.com/pdf/21b88bb5-10a3-4566-919d-f9a6b9c3e632/openai-ostp-rfi-oct-27-2025.pdf
该信的首发日期是 10 月 27 日,列出了一系列详细的政策提案,透露了有关该公司希望联邦政府如何支持该公司雄心勃勃的数据中心建设计划的更多细节。在题为“强化美国产业基础”的章节中,OpenAI 明确要求联邦政府“提供赠款、成本分摊协议、贷款或贷款担保,以扩大产业基础的产能和韧性”。
信函中,Lehane 还呼吁将《芯片法案》的先进制造业投资抵免(AMIC)扩展到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和服务器生产,并阐明了寻求联邦政府直接和间接财政支持的理由:“扩大先进制造业投资抵免的覆盖范围,将降低实际资本成本、降低早期投资风险,并释放私人资本,助力缓解瓶颈问题、加速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建设”。AMIC 是一项 35% 的税收抵免,包含在拜登政府的《芯片法案》中。
面对这一明显矛盾,OpenAI 和 Altman 迅速转向更微妙的辩护立场。在随后的澄清中,Altman 称自己的否认特指“为 OpenAI 自身私人数据中心寻求担保”。他表示,公司的政策提案旨在支持更广泛的美国芯片制造生态系统,而非为自身争取救助。
对此解释,国外的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有网友表示,“他说着公共利益的言辞,却在构建私人的王国。”还有人提出,“我们纳税人能得到什么回报?我们得为推高你们的股权价值买单,却要承受上涨的能源价格,最后还要在泡沫破裂时收拾烂摊子。”“OpenAI 的新口号:不是大到不能失败,只是大到不能私人资助。”


1.4 万亿美元承诺:野心还是重压?
这场争议的核心,是下一代 AI 研发的惊人成本。Friar 关于 “联邦支持” 的言论之所以触动行业的敏感神经,正是源于 OpenAI 天文数字般的财务承诺。
据悉,该公司已签署超过 1.4 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9.97 万亿元)的基础设施协议,以确保未来模型所需的计算能力。就在几天前,OpenAI 宣布与亚马逊云科技达成一项里程碑式的 380 亿美元云服务协议,这是其多云战略中的重要一步。此前,该公司还与微软重新谈判了合作关系,其中包括新增 2500 亿美元的 Azure 服务采购承诺。
这些规模庞大的长期协议,是 OpenAI 不惜一切代价保障计算能力的核心战略。但与此同时,OpenAI 要么希望为其扩建提供直接的联邦财政支持,要么希望获得税收优惠降低扩建的有效成本,这似乎暴露出领导层面临的压力,更引发了外界的诸多质疑。
“OpenAI 将如何为其签署的所有基础设施费用买单?”在此前的一期热门播客中,Altimeter 资本的投资者 Brad Gerstner 也就此向 Altman 发问过,质疑公司如何能承担得起这些承诺。当时,Altman 对这个问题感到不快,以尖锐的回应打断了询问:“Brad,如果你想出售股份,我会为你找到买家。别再说了。”
对于这一问题,Altman 的最新发言是,OpenAI 预计到 2025 年底的年收入年化率将超过 200 亿美元,到 2030 年增长到数千亿美元。“显然,这需要持续的营收增长,而每次翻倍都需要大量工作。但我们对自己的前景感到乐观。”
有网友指出,“8 年内 1.4 万亿美元的投入,意味着每年需 1750 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即便假设到 2030 年营收能超过 2000 亿美元,再加上股权或债务融资,这笔账算下来也显得牵强。在我看来,政府最终还是会介入。考虑到其战略重要性,补贴是不可避免的。”
Theory Ventures 的普通合伙人 Tomasz Tunguz 则在最近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写道,为了兑现其计算承诺,到 2029 年,OpenAI 的收入必须增长到估计的 5770 亿美元,大约相当于谷歌同年的收入规模。这意味着,相较于其目前预计的 2025 年营收,需要实现约 2900% 的增幅。
“但 OpenAI 仍有选择空间。”D.A. Davidson 分析师 Gil Luria 表示,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这家人工智能公司仅支付并使用其预订的部分计算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甲骨文、亚马逊云科技、Microsoft、CoreWeave 等公司很可能会重新谈判合同,并确保他们至少从 OpenAI 获得一定数量的业务。“他们不希望 OpenAI 破产,所以他们的动机会是重新谈判”,Luria 透露。
参考链接:
https://winbuzzer.com/2025/11/08/sam-altman-denies-seeking-federal-aid-for-openai-but-companys-own-letter-contradicts-him-xcxwbn/
https://www.wsj.com/tech/ai/openai-isnt-yet-working-toward-an-ipo-cfo-says-58037472
https://www.forbes.com/sites/rashishrivastava/2025/11/07/why-sam-altman-wont-be-on-the-hook-for-openais-massive-spending-spree/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AI前线”,作者 “AI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