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比8家日本顶尖AI公司,中日技术差距多少年?
对比8家日本顶尖AI公司,中日技术差距多少年?前段时间,种子轮融资3000万美元的日本公司Sakana AI,因为众多亮眼标签,受到很多关注——谷歌科学家、硅谷原班人马、总部扎根东京、小模型……
前段时间,种子轮融资3000万美元的日本公司Sakana AI,因为众多亮眼标签,受到很多关注——谷歌科学家、硅谷原班人马、总部扎根东京、小模型……
Google 最近在大模型上动作不断,先是发布了性能更强大的多模态 Gemini 1.5 Pro,然后是开源的小模型 Gemma,评测结果超过了 7b 量级的 Llama 2。
AI大模型并非越大越好?过去一个月,关于大模型变小的研究成为亮点,通过模型合并,采用MoE架构都能实现小模型高性能。
在 AI 赛道中,与动辄上千亿参数的模型相比,最近,小模型开始受到大家的青睐。比如法国 AI 初创公司发布的 Mistral-7B 模型,其在每个基准测试中,都优于 Llama 2 13B,并且在代码、数学和推理方面也优于 LLaMA 1 34B。
2B性能小钢炮来了!刚刚,面壁智能重磅开源了旗舰级端侧多模态模型MiniCPM,2B就能赶超Mistral-7B,还能越级比肩Llama2-13B。成本更是低到炸裂,170万tokens成本仅为1元!
AI大模型在业界备受关注,但对于一些公司来说,采用小模型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微软已经开始研发小规模、低算力需求的模型,并组建新团队进行对话式AI的开发。而对于工业、金融和汽车等领域而言,小模型更易于落地,并且具有省电、省钱、省时间的优势。
根据消息人士曝料,微软调集了各组中的精英,组建了一支新的AI团队,专攻小模型,希望能够摆脱对于OpenAI的依赖。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经历了一年多的狂飙突进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是从跳出百模大战的「速度怪圈」,逐步迈向强调模型效果和质量。二是在应用层生态上,强调垂直化与专有化的小模型、基于大模型泛化能力的定制化、智能化的Agent(智能体)也成为了创业者们投身的热门风向。
对模型参数量的迷信、执念也许可以放下了,混合多个小模型也是未来构造对话型 AI 的一个光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