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实验:普通人大部分的焦虑,被一封AI回信“接住”了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 热门搜索 #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搜索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普通人大部分的焦虑,被一封AI回信“接住”了
5488点击    2025-03-06 09:50

AI撕开了一道光的缝隙,而人类接住了黑暗中颤抖的手。


凌晨两点,城市的喧嚣渐渐退去,但你的房间里还亮着一盏昏黄的灯。你坐在床边,手里拿着手机,屏幕上不断闪烁着各种消息和推送。房贷的压力、职场的重压、家庭的矛盾……这些无形的枷锁紧紧缠绕着你,让你的心跳加速,焦虑像潮水一样涌来,让你无法入睡......


我们习惯用忙碌掩盖脆弱,却忘了停下来抱抱自己。全球38.12%的人群在疫情期间经历显著焦虑(Necho et al., 2021),但仅20.6%寻求专业帮助——高昂费用、资源短缺与病耻感,让焦虑成为“沉默的流行病”。焦虑不是脆弱的标志,而是人性深处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呐喊。但也许,你只需要在键盘上敲下几行字,就能找到一丝解脱。


这个可能性来自于一项最新研究的结论。这项最新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的研究者们共同完成,于2025年发表于Internet Interventions 上,你只需要写一封信,写给自己,然后让ChatGPT 来给你一点反馈。不用约时间、也不用担心费用,只要在屏幕上敲下几行字,焦虑竟然真的能减少。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普通人大部分的焦虑,被一封AI回信“接住”了


研究结果:AI如何“接住”我们的焦虑?


研究者们将98名非临床参与者随机分成三组:实验组1(自我慈悲写作 + ChatGPT反馈、实验组2(仅自我慈悲写作)和对照组(中性写作任务)。研究前后测量了三组的自我同情、焦虑以及正负情绪水平。以下是核心结论:


1️⃣ 自我同情:从自我批判到自我关怀


实验组1:通过自我同情写作和ChatGPT的反馈,自我同情水平显著增加(ηp²=0.250,大效应)。


实验组2:仅通过自我同情写作,自我同情水平也有所增加,但效果较弱(ηp²=0.072,小效应)。


对照组:中性写作任务没有显著变化。


结论:有时候,最温暖的拥抱不是来自他人,而是来自你对自己的理解和关怀。这项研究证明,简单的单次在线自我同情写作,就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接纳自己。而ChatGPT的反馈进一步增强了这一效果。


2️⃣ 焦虑水平:AI反馈的神奇力量


实验组1:通过自我同情写作和ChatGPT反馈,焦虑水平显著降低。


实验组2:仅通过自我同情写作,焦虑水平没有显著变化。


对照组:中性写作任务没有显著变化。


结论:单次在线自我同情式写作结合ChatGPT反馈,显著降低了焦虑水平,而单独的自我同情写作效果不显著。


3️⃣ 正负情绪:情绪的起伏与调节


实验组1和实验组2:负性事件写作显著增加了负情绪,降低了正情绪;而自我同情写作显著降低了负情绪,增加了正情绪。


对照组:中性写作后正情绪没有显著变化,负情绪显著降低。


结论:有时,一个温柔的字句,胜过千言万语的劝慰。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负性事件写作都会让人感到短暂的不开心,但自我同情写作能显著改善情绪。ChatGPT的反馈未显著影响正负情绪的变化。


科学原理:AI反馈为何有效?


1️⃣ 精准情绪识别


AI或许无法完全理解人类的复杂情感,但它却能成为你在黑暗中的一盏灯,照亮你内心的角落。在实验中,ChatGPT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能够识别写作中的“自我批判”模式(如“我太失败”),并针对性强化自我关怀。


2️⃣ 结构化认知干预


ChatGPT的反馈严格遵循自我同情三要素:


共同人性:“其他人也会经历类似困境”(减少孤独感)


自我友善:“像对待朋友一样关怀自己”(降低自我批判)


正念觉察:“用客观视角描述事实”(减少情绪泛化)


3️⃣ 即时性与可及性


无需预约、零边际成本,适合深夜突发的情绪危机。


如何操作?写一封自我同情信,3步搞定!


每一个在深夜挣扎的灵魂,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哪怕这份温柔,来自屏幕另一端的几行文字。通过自我同情写作,我们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自己,而不是在深夜与自己的焦虑对话。与其逃避情绪,不如用文字与自己握手言和。


那么,我们该如何迈出这一步呢?其实,这并不复杂。你只需要准备好纸和笔,或者打开电脑,开始书写。以下是三个简单的步骤,帮助你开启自我疗愈之旅:


STEP 1:描述压力事件(10分钟)


请回忆一次让你感到非常糟糕的经历。描述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详细解释这一事件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和想法的。如:


[事件] 我因工作失误被领导批评,连续3天失眠……


[情绪] 感到无助、害怕失去工作


STEP 2:根据以下框架进行自我同情写作(10分钟)


请回忆刚才描述的负性事件,并根据以下问题进行写作:


[共同人性]:“除了你自己,是否有可能其他人也经历过类似的痛苦?他们可能会经历什么?” 人话版本:“其他人会怎么经历这事?”


[自我仁慈]:“在经历这个事件后,请像对待一个经历过类似事件的好朋友一样,向自己表达理解、善意和关怀”。人话版本:“如果是闺蜜,我会说什么?”


[正念觉察]:“请以一种客观、不过度情绪化的方式描述你对这个事件的感受。” 人话版本:“用旁观者视角描述事实”。


STEP 3:输入ChatGPT提示词


“假设你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请根据自我同情的三个要素(自我仁慈、共同人性和正念),为以上内容给予反馈。”


STEP 4:收到ChatGPT反馈:


“你的自责源于对工作的责任感,但失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研究显示,92%的职场人经历过类似挫折......”(仅简单示例)


争议与边界:AI不能替代的,是人性的温度


支持证据:


实验组1的焦虑改善显著优于实验组2


低成本特性填补三四线城市心理服务空白


长时间的自我同情式单次写作和AI反馈将有利于情绪和压力管理


局限性:


复杂情感盲区:AI无法理解丧亲之痛等深层创伤


长期风险:过度依赖也可能削弱自主情绪调节能力


科学家警告:


✅ 轻度焦虑:AI可作为即时干预工具


❌ 重度症状:需联合专业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


写在最后

实验中最耐人寻味的注脚是:那些因AI反馈而焦虑水平降低参与者,始终不知道屏幕另一端是代码构建的“心理镜像”。当颤抖的指尖触碰到由0和1编织的回应时,人类的焦虑感——但若提前告知这是机器生成的安慰剂,那些被代码接住的眼泪,是否依然能冲刷出同样清晰的救赎之路?


但至少现研究揭示了一个真相:在深夜敲下的文字里,AI可以成为第一响应者——它提供的不只是共情,更是被科学验证的情绪管理工具。但若黑暗持续蔓延,请记住:人类治疗师始终是你最后的防线。


AI撕开了一道光的缝隙,而人类接住了黑暗中颤抖的手。


参考文献:


Kishimoto, T., Hao, X., Chang, T., & Luo, Z. (2025). Single online self-compassion writing intervention reduces anxiety: With the feedback of ChatGPT.Internet Interventions, 39, 10081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CyberMed丨赛博医客 ”(ID:cybermed2050),作者:FloraWYH,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普通人大部分的焦虑,被一封AI回信“接住”了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AITNT资源拓展
根据文章内容,系统为您匹配了更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1
prompt

【开源免费】LangGPT 是一个通过结构化和模板化的方法,编写高质量的AI提示词的开源项目。它可以让任何非专业的用户轻松创建高水平的提示词,进而高质量的帮助用户通过AI解决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langgptai/LangGPT/blob/main/README_zh.md

在线使用:https://kimi.moonshot.cn/kimiplus/conpg00t7lagbbsfqkq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