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做App选品时,经常会发现:那些拿奖的、爆火的、上热搜的产品,并不一定挣得到钱。
反而是一些你压根没听说过的工具类、功能型App,悄无声息吸金百万。
所以问题不在于你有没有看到热度,而是你有没有能力找到那批“别人看不上,你刚好能搞定”的项目。尤其是在AI时代,这个“搞定”的含义,已经彻底变了。
“闷声发大财”的产品,大多数不能公开。
比如说抢红包外挂、薅平台羊毛脚本、灰产变种插件,它们的逻辑很清楚:信息差套利+灰色地带变现+技术轻门槛。
但问题是,普通人做不了,也不能做。
如果你希望打造一个可以公开运营、持续更新、沉淀用户的产品,必须绕开这些高风险赛道,走向明面市场。
这里就要用到一个能力——找品力。而AI,本质上是一种放大这个能力的工具。
你不需要“拍脑袋想点子”,也不需要“等灵感砸中你”,你只需要训练自己在AI时代用对方法去找需求,找流量,找潜力。
这就像我们当初做“订阅宝”的时候,我的出发点不是“这个点子有多稀有”,而是思考:
我有没有这个需求?(有,我自己订阅太多,管不过来)
其他人有没有这个需求?(有,看了几十份评论分析之后确认)
有没有产品在做,但还没AI化?(有,但体验都不太好)
我能不能用AI做出更轻量、更好用的版本?(能,用了几个自动统计工具做了原型)
整个过程,AI在里面起到三个作用:
第一,帮我确认需求是否真实(通过评论抓取、舆情分析)
第二,帮助我构建产品雏形(功能规划+原型建议+技术可行性判断)
第三,辅助内容分发(包括上线文案、关键词提取、ASO优化建议)
没有AI,我可能需要几周做一份市场调研报告;现在,只要你问得准,它几分钟就能列出方向。
- “订阅宝”主界面 -
不是没有好产品,而是大多数人没有“看到”的能力。
比如你去翻App Store或Google Play的榜单,会发现大量排名中腰部的应用,评分高、评论多、功能稳定,但明显已经很久没更新。
这时候,机会来了。这些产品的共同点是:
老开发者不再维护
用户需求还在发生
产品设计过时但功能逻辑仍成立
它们在等待一个“二次改造者”——而这个角色,你现在就能做。
比如我们之前看到一个古老的“任务打卡App”,功能就是番茄钟+积分排行榜。产品本身没问题,就是太“死”了。
但你一旦用AI重构:
加入AI日程建议,自动生成待办清单
用语音助手录入任务,用AI语义识别标签
用AI生成反馈总结,分析哪类任务拖延最严重
这些功能看上去的确不难,但原产品没做,你做了就是差异化,而且它不是花哨,是实用,是在提升“交付价值”。
AI不是用来加料的,是用来降低交付成本、提升
交付质量的。当你能比别的产品交付得更好,用户自然愿意留下,自然愿意付费,自然愿意推荐。
现在的产品机会,早已不是靠“头脑风暴”或者“市场洞察”能抓住的了。
你看到的机会,别人也能看到。区别就在于谁能更快验证,谁能更快上线,谁能更快优化。
我经常的做法是:
先设一个方向,比如“AI + 教育”、“AI + 健康”、“AI + 工具”
上榜单看:有没有新App刚起步?有没有老App没更新?
再看评论区:哪些功能反复被吐槽?
再用AI建原型:这个功能我能不能用现成AI工具实现?
每一个问题都不靠主观判断,而是靠AI帮我缩短路径。现在最有价值的“找品能力”,已经不是“能不能想到”,而是“能不能用AI快速试”。
AI让所有的“想法”变得可以验证,变得可以小成本执行。而你要做的,只是重复这套流程,直到跑出一个你能控制、能优化、能变现的项目。
现在的出海项目里,真正跑出来的大多数都不是“天才创意”,而是:
普通人发现了真实需求
普通人利用AI快速构建解决方案
普通人抓住节奏,在老赛道做出新差异
很多人总问:“还有没有机会?”
我的回答是:机会永远有,只是要学会用AI辅助你快速思考,理性判断然后果断执行。
而当你具备了这三种能力——你就不再是看海的人,而是那个能跳下去,把金子捞上来的人。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鱼总聊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