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成式AI正在全新定义未来的消费者操作系统
生成式AI正在全新定义未来的消费者操作系统计算机的历史标志着个人和企业生产力的飞跃。20世纪70年代的命令行界面(CLIs)演变至80年代的图形用户界面(GUIs),实现了复杂命令的图形化抽象,通过视觉图标和窗口简化操作。接着,计算机操作的易学性提升加快了个人电脑(PC)在1990年代的普及,进而催生了万维网以及基于其上的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计算机的历史标志着个人和企业生产力的飞跃。20世纪70年代的命令行界面(CLIs)演变至80年代的图形用户界面(GUIs),实现了复杂命令的图形化抽象,通过视觉图标和窗口简化操作。接着,计算机操作的易学性提升加快了个人电脑(PC)在1990年代的普及,进而催生了万维网以及基于其上的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在NLP领域,研究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并认可了表征学习的重要性,那么视觉领域的生成模型呢?最近,谢赛宁团队发表的一篇研究就拿出了非常有力的证据:Representation matters!
我们提出了 Janus,一种基于自回归的多模态理解与生成统一模型。
善智者,动于九天之上。
通用机器人模型,目前最大的障碍便是「异构性」。
全自动驾驶系统的纯视觉方案如特斯拉 “Tesla Vision”,仅依赖于摄像头收集的图像数据,旨在实现高效且成本效益高的自动驾驶技术。
去年,OpenAI在旧金山举办了一场引发业界轰动的开发者大会(DevDay 2023),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和工具,包括支持128K上下文的GPT-4 Turbo,API价格下调,新的Assistants API,具备视觉功能的GPT-4 Turbo,DALL·E 3 API,以及大幅改进的JSON模型,还有命运多舛的GPTs和类App Store平台GPT Store。
视觉数据的种类极其多样,囊括像素级别的图标到数小时的视频。现有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通常将视觉输入进行分辨率的标准化或进行动态切分等操作,以便视觉编码器处理。然而,这些方法对多模态理解并不理想,在处理不同长度的视觉输入时效率较低。
Sutton 等研究人员近期在《Nature》上发表的研究《Loss of Plasticity in Deep Continual Learning》揭示了一个重要发现:在持续学习环境中,标准深度学习方法的表现竟不及浅层网络。研究指出,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可塑性损失"(Plasticity Loss):深度神经网络在面对非平稳的训练目标持续更新时,会逐渐丧失从新数据中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