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研报-这里有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解读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 热门搜索 #
机械手真正「活」了,银河通用&清华推出DexNDM,用神经动力学重塑灵巧操作

机械手真正「活」了,银河通用&清华推出DexNDM,用神经动力学重塑灵巧操作

机械手真正「活」了,银河通用&清华推出DexNDM,用神经动力学重塑灵巧操作

机器人使用灵巧手帮人类在工厂里拧螺丝,在家里切菜做饭的一天何时可以到来?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旨在解决灵巧操作技能 sim-to-real 难题的 DexNDM 应运而生。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6119 点击    2025-11-06 15:01
距离觉醒意识,人工智能还差一具肉身?

距离觉醒意识,人工智能还差一具肉身?

距离觉醒意识,人工智能还差一具肉身?

当AI能写诗、能编程,甚至能和你争论哲学,它会不会真的“有感觉”?它会不会像你一样,体验到红色的炙热或痛苦的尖锐?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5286 点击    2025-11-06 15:00
扩展外部测试时Scaling Law,中关村学院新发现:轻量级验证器可解锁LLM推理最优选择

扩展外部测试时Scaling Law,中关村学院新发现:轻量级验证器可解锁LLM推理最优选择

扩展外部测试时Scaling Law,中关村学院新发现:轻量级验证器可解锁LLM推理最优选择

在大语言模型(LLM)席卷各类复杂任务的今天,“测试时扩展”(Test-Time Scaling,TTS)已成为提升模型推理能力的核心思路 —— 简单来说,就是在模型 “答题” 时分配更多的计算资源来让它表现更好。严格来说,Test-Time Scaling 分成两类: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6817 点击    2025-11-06 14:59
2张4090竟能本地微调万亿参数Kimi K2!趋境联合清华北航把算力门槛击穿了

2张4090竟能本地微调万亿参数Kimi K2!趋境联合清华北航把算力门槛击穿了

2张4090竟能本地微调万亿参数Kimi K2!趋境联合清华北航把算力门槛击穿了

微调超大参数模型,现在的“打开方式”已经大变样了: 仅需2-4 张消费级显卡(4090),就能在本地对DeepSeek 671B乃至Kimi K2 1TB这样的超大模型进行微调了。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6958 点击    2025-11-06 10:52
大模型不擅长点鼠标?中科院团队打造AI专属交互界面,任务成功率提升67%

大模型不擅长点鼠标?中科院团队打造AI专属交互界面,任务成功率提升67%

大模型不擅长点鼠标?中科院团队打造AI专属交互界面,任务成功率提升67%

在日常使用电脑时,看着屏幕、点击鼠标是再自然不过的基本操作。但这种对人类明明很容易的操作方式,却成为 AI 的巨大挑战:它们视力差、动作慢、不擅长看也不擅长点。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5223 点击    2025-11-06 10:32
NeurIPS 2025 Spotlight | 你刷到的视频是真的么?用物理规律拆穿Sora谎言

NeurIPS 2025 Spotlight | 你刷到的视频是真的么?用物理规律拆穿Sora谎言

NeurIPS 2025 Spotlight | 你刷到的视频是真的么?用物理规律拆穿Sora谎言

随着生成式 AI(如 Sora)的发展,合成视频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带来了深度伪造与虚假信息传播的风险。现有检测方法多依赖表层伪影或数据驱动学习,难以在高质量生成视频中保持较好的泛化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方法大都未能充分利用自然视频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挖掘自然视频的更本质的特征。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8161 点击    2025-11-06 09:39
陶哲轩,用AI爆改科研范式

陶哲轩,用AI爆改科研范式

陶哲轩,用AI爆改科研范式

陶哲轩让ChatGPT把复杂的数学论文翻译成Lean代码,与AI合作完成形式化证明。AI能理解论文、写出正确命题,却常在关键处卡壳。经过人机配合,终于生成1125行被验证的证明。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8390 点击    2025-11-06 09:37
40页的上下文工程ebook「深度拆解」|weaviate

40页的上下文工程ebook「深度拆解」|weaviate

40页的上下文工程ebook「深度拆解」|weaviate

如果你也在做 RAG 或智能体应用,大概经历过这些瞬间:文档切得太碎,答案失去上下文;切得太大,又召回不准;加了更多提示词,效果可能更不稳定。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5597 点击    2025-11-06 09:37
多智能体系统中,如何用向量数据库共享上下文?OpenAgents x Milvus

多智能体系统中,如何用向量数据库共享上下文?OpenAgents x Milvus

多智能体系统中,如何用向量数据库共享上下文?OpenAgents x Milvus

静态编排 VS 动态编排,谁是多agent系统最优解?通常来说,面对简单问题,采用react模式的单一agent就能搞定。可遇到复杂问题,单一agent就会立刻出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问题:串行执行效率低:无法同时完成并行的子步骤(如 “同时爬取 A、B 两个网站的数据”)。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7271 点击    2025-11-06 09:33
数字生命「培养皿」里,AI竟然学会了打架、结盟、抢地盘

数字生命「培养皿」里,AI竟然学会了打架、结盟、抢地盘

数字生命「培养皿」里,AI竟然学会了打架、结盟、抢地盘

一直以来,关于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 ALife)的研究致力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生命的复杂性能否在计算系统中自然涌现?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6835 点击    2025-11-05 17:22
全球首个「导航大脑」上线!一句话让机器人自己找路回家

全球首个「导航大脑」上线!一句话让机器人自己找路回家

全球首个「导航大脑」上线!一句话让机器人自己找路回家

银河通用联合多所大学发布了全球首个跨本体全域环视导航基座大模型NavFoM,让机器人能自己找路,而不再依赖遥控,从而推动具身智能向规模化商业落地演进。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5871 点击    2025-11-05 17:20
具身智能一步踏入Scaling Law!10B+基础模型,27万小时真实数据

具身智能一步踏入Scaling Law!10B+基础模型,27万小时真实数据

具身智能一步踏入Scaling Law!10B+基础模型,27万小时真实数据

当前机器人领域,基础模型主要基于「视觉-语言预训练」,这样可将现有大型多模态模型的语义泛化优势迁移过来。但是,机器人的智能确实能随着算力和数据的增加而持续提升吗?我们能预测这种提升吗?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5891 点击    2025-11-05 16:42
清北联合推出Motion Transfer,比肩Gemini Robotics,让机器人直接从人类数据中端到端学习技能

清北联合推出Motion Transfer,比肩Gemini Robotics,让机器人直接从人类数据中端到端学习技能

清北联合推出Motion Transfer,比肩Gemini Robotics,让机器人直接从人类数据中端到端学习技能

近期,Google DeepMind 发布新一代具身大模型 Gemini Robotics 1.5,其核心亮点之一便是被称为 Motion Transfer Mechanism(MT)的端到端动作迁移算法 —— 无需重新训练,即可把不同形态机器人的技能「搬」到自己身上。不过,官方技术报告对此仅一笔带过,细节成谜。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7721 点击    2025-11-05 16:39
用更一致的轨迹、更少的解码步数「驯服」掩码扩散语言模型,扩散语言模型的推理性能和效率大幅提升

用更一致的轨迹、更少的解码步数「驯服」掩码扩散语言模型,扩散语言模型的推理性能和效率大幅提升

用更一致的轨迹、更少的解码步数「驯服」掩码扩散语言模型,扩散语言模型的推理性能和效率大幅提升

扩散大语言模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早在 25 年 2 月 Inception Labs 推出 Mercury—— 第一个商业级扩散大型语言模型,同期人民大学发布第一个开源 8B 扩散大语言模型 LLaDA,5 月份 Gemini Diffusion 也接踵而至。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8800 点击    2025-11-05 15:17
AI太空竞赛?英伟达H100刚上天,谷歌Project Suncatcher也要将TPU送上天

AI太空竞赛?英伟达H100刚上天,谷歌Project Suncatcher也要将TPU送上天

AI太空竞赛?英伟达H100刚上天,谷歌Project Suncatcher也要将TPU送上天

11 月 2 日,英伟达首次把 H100 GPU 送入了太空,参阅报道《英伟达发射了首个太空 AI 服务器,H100 已上天》。而刚刚谷歌宣布,他们也要让 TPU 上天。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7083 点击    2025-11-05 15:15
震荡股市中的AI交易员:DeepSeek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港大开源一周8k星标走红

震荡股市中的AI交易员:DeepSeek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港大开源一周8k星标走红

震荡股市中的AI交易员:DeepSeek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港大开源一周8k星标走红

2025 年 10 月,美股经历了一轮典型的震荡行情:月初科技股强势反弹,月中通胀数据扰动市场,10 月 10 日前后纳指单日波动超过 3%。就在这波谲云诡的市场环境中,港大黄超教授团队的开源 AI-Trader 项目正式启动实盘测试。该项目上线一周时间在 GitHub 上获得了近 8K 星标,展现了社区对 AI 自主交易技术和金融市场分析的能力高度关注。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6010 点击    2025-11-05 10:28
让AI生成视频「又长又快」:Rolling Forcing实现分钟级实时生成

让AI生成视频「又长又快」:Rolling Forcing实现分钟级实时生成

让AI生成视频「又长又快」:Rolling Forcing实现分钟级实时生成

想象一下,你正在玩一款开放世界游戏,角色在无缝衔接的世界中自由漫游,游戏引擎必须实时生成一条无限长的视频流来呈现这个虚拟世界。或者,你戴着 AR 眼镜在街头行走,系统需要根据你的视线与动作,即时生成与你环境交互的画面。无论是哪种场景,都对 AI 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能实时生成高质量、长时间连贯的视频流。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6077 点击    2025-11-05 09:58
Context Engineering 2.0:在未来,一个人的本质,就是其所有上下文的总和|上海交大

Context Engineering 2.0:在未来,一个人的本质,就是其所有上下文的总和|上海交大

Context Engineering 2.0:在未来,一个人的本质,就是其所有上下文的总和|上海交大

在几天前,上海交大发布了一篇名为 《上下文工程2.0:上下文工程的上下文》(Context Engineering 2.0: The Context of Context Engineering) 的重磅论文。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5589 点击    2025-11-05 09:57
多模态大模型理解物理工具吗?PhysToolBench提出了衡量多模态大模型对物理工具理解的基准

多模态大模型理解物理工具吗?PhysToolBench提出了衡量多模态大模型对物理工具理解的基准

多模态大模型理解物理工具吗?PhysToolBench提出了衡量多模态大模型对物理工具理解的基准

人类之所以能与复杂的物理世界高效互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工具」的使用、理解与创造能力。对任何通用型智能体而言,这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对物理工具的使用会大大影响任务的成功率与效率。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10106 点击    2025-11-05 09:57
Embedding相似度不是万金油,电商、 新闻场景如何按时效性做rerank

Embedding相似度不是万金油,电商、 新闻场景如何按时效性做rerank

Embedding相似度不是万金油,电商、 新闻场景如何按时效性做rerank

同样是语义相似度结合时效性做rerank,指数衰减、高斯衰减、线性衰减怎么选? 假设你要在一个新闻应用中落地语义检索功能,让用户搜索雷军的投资版图盘点时,能自动关联顺为资本、小米战投等核心关联信息。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8308 点击    2025-11-05 09:46
Prompt-R1:让Agent代替你和GPT多轮交互!

Prompt-R1:让Agent代替你和GPT多轮交互!

Prompt-R1:让Agent代替你和GPT多轮交互!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协作模式,即通过强化学习训练一个“小模型”作为智能代理(Agent),让它自动学会如何写出完美的Prompt,一步步引导任何一个“大模型”完成复杂推理,实现了真正的“AI指挥AI”。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7480 点击    2025-11-04 16:54
HF日趋榜一!真端到端模型AutoDeco终结手动调参解码

HF日趋榜一!真端到端模型AutoDeco终结手动调参解码

HF日趋榜一!真端到端模型AutoDeco终结手动调参解码

大语言模型(LLM)的「炼丹师」们,或许都曾面临一个共同的困扰:为不同任务、不同模型手动调整解码超参数(如 temperature 和 top-p)。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耗力,而且一旦模型或任务发生变化,历史经验便瞬间失效,一切又得从头再来。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10167 点击    2025-11-04 16:14
字节Seed团队发布循环语言模型Ouro,在预训练阶段直接「思考」,Bengio组参与

字节Seed团队发布循环语言模型Ouro,在预训练阶段直接「思考」,Bengio组参与

字节Seed团队发布循环语言模型Ouro,在预训练阶段直接「思考」,Bengio组参与

现代 LLM 通常依赖显式的文本生成过程(例如「思维链」)来进行「思考」训练。这种策略将推理任务推迟到训练后的阶段,未能充分挖掘预训练数据中的潜力。

来自主题: AI技术研报
8369 点击    2025-11-04 16:12